我们日常使用的智能手机和数码相机中都内置了图像传感器,它们通过识别红、绿、蓝(RGB)三种颜色来还原彩色画面。这种识别方式模仿了人眼中的视锥细胞:每种细胞对特定颜色敏感。而在图像传感器中,每个像素都会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图像传感器都是采用硅作为材料而制成的。这种半导体虽然能吸收整个可见光谱的光线,但为了实现RGB成像,仍需在每个像素前安装滤光片。比如,红色像素使用的滤镜会阻挡蓝光和绿光,造成约三分之二的光被浪费。因此,传统硅传感器的光利用率较低。
在一项新发表于《自然》杂志的研究中,一个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解决方案:利用钙钛矿材料来构建图像传感器。可在低光照环境下拍摄更清晰、色彩更真实的图像,分辨率也远超传统硅传感器。这项技术不仅适用于数码相机,还可用于医学影像分析、环境监测及农业自动化等领域。
让每个光子都不再浪费
他们创新的图像传感器的基础是卤化铅钙钛矿。这种晶体材料也是一种半导体,但与硅相比,它们不仅更易于加工,而且其物理性质也可以通过调控确切的化学成分而变化。这正是研究人员在制造钙钛矿图像传感器时所利用的。
具体而言,如果钙钛矿中含有更多的碘离子,它就会吸收红光;如果在钙钛矿中添加更多的溴,它就可以吸收绿光;如果添加更多的氯,就可以吸收蓝光。
而且与传统的滤光器不同,钙钛矿像素层对其他波长的光保持透明,允许通过,因此红、绿、蓝三种像素层可以垂直堆叠在一起,而不像硅图像传感器那样像素是并排排列的。
硅图像传感器(左):由于光传感器并非完全透明,不同颜色的像素只能以马赛克式并排排列,每个像素仅感应一种颜色。钙钛矿图像传感器(右):钙钛矿材料对特定波长具选择性吸收,上层像素对下层波长透明,因此不同颜色的感光层可垂直堆叠。每个像素可同时测量红、绿、蓝三种颜色。在相同面积下,钙钛矿图像传感器理论上可捕获三倍于传统硅传感器的光线,同时实现三倍的图像分辨率。(图/Sergii Yakunin / ETH Zurich/ Empa)
这种排列意味着,理论上,同样大小的以钙钛矿为基础的图像传感器,能够同时捕获三种颜色的光,提升三倍的光利用率和空间分辨率。
在早期实验中,研究团队使用毫米级单晶体构造出了“超大像素”,初步验证了钙钛矿图像传感的可行性。如今,他们首次打造出两款功能完整的薄膜钙钛矿图像传感器原型,标志着这项技术从一个粗略的概念迈向实际应用的重要一步。
虽然钙钛矿图像传感器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但通过这两个原型,研究人员使用工业常见的薄膜制造工艺,实现了尺寸的小型化。与此同时,他们通过多轮实验,测试了这两种不同读数技术的原型机,并证实它们具有以下优势:
感光性显著提升;
色彩还原更为准确;
分辨率优于硅传感器;
可避免传统传感器常见的伪影(如去马赛克处理、莫尔条纹等)。
机器视觉的新选择
研究人员指出,更令人振奋的是,这种钙钛矿图像传感器的潜力远不止普通摄影,还在医学分析、农业监控、环境探测等“机器视觉”领域也大有用武之地。
传统图像传感器追求RGB成像,是因为人眼以RGB方式感知世界;但机器视觉的目标不同,常常需要超越RGB、涵盖更多波段的高光谱成像。钙钛矿材料可精确调控每层所吸收的波长,因此不仅能实现多个互不重叠的颜色通道,还能大幅减少滤光器的使用并降低后续图像处理的复杂度。相比之下,硅材料因吸光范围广,往往需搭配多个滤光器和复杂算法,效率低下、成本高昂。
研究人员表示,尽管目前的两个原型像素的尺寸在0.5到1毫米之间,远大于商业图像传感器中的像素的微米级水平,但他们相信钙钛矿具备更高的微缩潜力。
但他们也指出,钙钛矿与硅是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半导体,需要配套开发新的电子读取与信号处理系统。现在的电子接口是为硅优化的,而钙钛矿需要的是全新的技术栈。尽管挑战不少,研究团队相信,这项技术最终将催生一个更高效、色彩更真实的图像传感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