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违规吃喝”变“禁止吃喝”,到底发生了什么?

最近,很多地方把“禁止违规吃喝”变成了“禁止吃喝”。

比如,有银行员工吃了客户一碗面,被罚了三千块。

图片

管违规吃喝,大家都支持。中央党校的一个教授表示,对违规接受宴请的处罚不应该看饭店大小,涉及价格高低,而在于是否接受宴请这个行为。只要接受了可能影响职务行为的宴请,就应该被处罚。

道理没错。但是,十来块钱的一碗面,在现在这年头,真能动摇一个银行经理的判断,让他贷款时“偏心眼”?

这就引出了一个议题,“禁止违规吃喝”为啥变成了“禁止吃喝”。

这个逻辑看起来就是很粗暴,很一刀切,很不讲理,但你要是设身处地想一想,其实也不难理解。

现在,你是一个机关领导。

上级文件来了,让你制定禁止部门违规吃喝的办法。

你挠挠头,这事不容易啊。人天天要吃要喝,和谁吃、为什么吃、在哪吃、吃什么、谁给钱,每一个都是变量,每一个人家都不太可能老老实实给你说真话。就算说了真话,算不算违规,有的也在毫厘之间。

下属想着你没吃早餐,给你带了俩肉包子一杯豆浆,想着就几块钱,也没让你给,你也不想太矫情地追着给,这是不是违规吃喝?

中午,部门同事经常一起去外面小饭馆点上几个家常炒菜。想着每次AA太麻烦,于是今天小王买单,明天小张买单,后天小李买单,这是不是团团伙伙?

晚上,你的老同学刚好出差到你的城市,请你吃个宵夜烧烤,俩人喝了五瓶啤酒,这是不是违规饮酒?

图片

就算你是包青天,每天审上这么几桩案子,恐怕脸会变得更黑。

于是你灵光一现:要我罗列合规的情况,很难。但是让我一刀切,很简单。

于是,“禁止吃喝”的各种细化要求,粉墨登场。

什么“3人以上聚餐要报备”,什么“周一到周五禁止饮酒”,你这机灵鬼就这样用小聪明,把“精神”变成了可操作的条款。

有人说,“禁止吃喝”是政绩观偏差,此言差矣。

把上级精神具体化、可操作化,本就是基层的一项重要工作。

基层天然就有把政策扩大化、运动化的本能。因为,做事就有事权,我可以借机扩张权力,以政策挂帅,扩大自己的队伍,整肃异己。

你以为他们不知道“禁止违规吃喝”不是“禁止吃喝”吗?他们比你更知道。

但是,不这么搞,怎么体现基层的落实力度?隔壁街道报了10个典型上去,你一个都没抓出来,怎么办?

不这么搞,又怎么体现你的权威,怎么体现干部队伍的服从性?越是小事,越是荒唐事,越容易被拿来做服从性测试的抓手。你愿不愿意听我的,就看你愿不愿意执行“禁止吃喝”的荒诞要求。这一招,赵高不是玩过了吗。

图片

所以,用层层加码来整治层层加码,用形式主义来整治形式主义,这就是一景。

也不要觉得人民网都发声了,各地就不会一刀切了,不要这么幼稚。

管吃喝,是纪律要求。不要一刀切,是一个破新闻评论,有什么强制力?听他的干什么?

既要这个,又要那个,这就是媒体的理想主义了。落到基层,往往是哪边都做不到,或者是做了但是做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