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回信叮嘱冯友兰要“老实”,冯友兰疑惑许久后,恍然大悟!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给冯友兰的回信中叮嘱他道:

“像你这样的人,过去犯过错误,现在准备改正错误,如果能实践,那是好的。也不必急于求效,可以慢慢地改,总以采取老实态度为宜。”

冯友兰一方面为能这么快收到毛泽东的回信感到高兴,一方面又为毛泽东信中劝慰他采取“老实态度”表示疑惑。他心里咯噔一下:难道我不老实吗?

冯友兰认为自己是最老实的,若非老实,他怎会在蒋介石用飞机接他和胡适等一起去台湾时,选择拒绝呢?因为这一拒绝,胡适还骂他说:“天下蠢人恐无出芝生(冯友兰字芝生)右者。”

冯友兰认为:若非因为自己老实,1946年,他早就受宾夕法尼亚大学邀请,前往美国做教授去了。

冯友兰的疑惑,实际是因为他没能听懂毛泽东的话,或者说:他对老实的概念的理解,与毛泽东对老实的概念理解存在着很大差别。

图片

冯友兰

冯友兰认为“老实态度”就是“不使坏”,没有“坏心思”,而毛泽东则认为“老实态度”是做事务实,不好高骛远,不急于求成,脚踏实地。

当时的冯友兰,在给毛泽东的信中提到:自己以前只讲封建哲学,帮了国民党的忙,现在决心改造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且准备在5年内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重新写一部中国哲学史。

图片

毛泽东给冯友兰的回信

冯友兰当时对毛泽东的了解并不深入,他并不知道,毛泽东除了是一位军事家之外,还是一个哲学家。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矛盾论》《论十大关系》和《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等著作中,就有大量哲学思想的阐述。

早在学生时代,毛泽东就在杨昌济的影响下,开始精读《伦理学原理》等哲学书。其中,《伦理学原理》一书中,毛泽东的批注就达到了12000多字。

此后的几十年里,日日不间断读书,没时间也要挤时间读书的毛泽东阅读了大量哲学著作。即便在长征时期,毛泽东也阅读了西洛可夫、爱森堡等人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和米丁主编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这是苏联当时最为流行的哲学教科书。同样,毛泽东读完后,也作了大量的批注。

对哲学有深入了解,尤其对马克思主义有几十年研究的毛泽东非常清楚:如冯友兰这等之前一直为国民党服务的文人,要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整透,没有几十年功夫,是绝无可能。

换句话说,毛泽东劝冯友兰说:“也不必急于求效,可以慢慢地改,总以采取老实态度为宜。”实际上是在提醒他:“你想要5年之内就写一部中国哲学史出来,是有些太急于求成了,还是要务实一点,先建立正确认知,然后再慢慢做计划,一步步来,切不可操之过急。为学,重在务实!”

图片

冯友兰与妻子中年

冯友兰带着疑惑开始启动中国哲学史的写作,写着写着,他发现问题了:“光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就一定得‘化’了才行。而要把它化了,怎么也得一二十年时间,毛泽东就是用了二三十年,才把它化了。”

意识到这层后,冯友兰也终于懂了:原来,毛泽东叮嘱他要采取“老实态度”,根本就不是说为人如何,而是讲的为学的方法。他后来感叹说: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那是大话、空话、假话,夸夸其谈,没有实际内容,这就是不老实态度。”

悟明白后的冯友兰从此对毛泽东极其佩服,他开始以真诚的心态和老实的态度学习马克思主义。同时,他也抓住一切机会和毛泽东进行交流,交流过程中,冯友兰发现:每次自己有疑惑,一出口,毛泽东就能迅速给他解答出来。如此一来,冯友兰自是越来越佩服毛泽东了。

图片

毛泽东 与冯友兰

冯友兰最终花了11年整的时间,写出了《中国哲学简史》。书出版后,他的学问更深了,可此时,当毛泽东再问他是否要写一本《西方哲学史》时,他的态度完全变了,他非常谦和地说:“我只能写中国的,写西方哲学史的任务已经派给别人了。”

冯友兰在特殊年月被打成了反动学术权威,受到了批判,还不得不住进了牛棚。毛泽东得知后,专门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替他说话,他说:

“北京大学有一个冯友兰,是讲唯心主义哲学的,我们只懂得唯物论,不懂得唯心主义,如果要想知道一点唯心主义,还得去找他。翦伯赞是讲帝王将相的,我们要想知道一点帝王将相的事,也得去找他。这些人都是有用的,对于知识分子,要尊重他们的人格。”

因为毛泽东这段话,冯友兰搬出了牛棚。后来的冯友兰曾再度陷入政治漩涡,但终得以保全。晚年的冯友兰笔耕不辍,他于1980年—1989年,完成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

图片

冯友兰

1990年11月26日,冯友兰以96岁高龄辞别了人世。冯友兰留下的临终遗言是:

“中国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

这一遗言表达了他对中国未来的美好期许,他认为《周易》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将起到重要作用。然而,恰也因为这一遗言,他的身上多了几分争议,毕竟,千百年来,《周易》都被认为是占卜之书,带着几分封建迷信。

图片

冯友兰

很多人无法接受:一个堂堂清华教授的遗言,竟带着迷信色彩?

然而,也有不少人对他表示理解,认为《周易》某种程度上是哲学之作,比如南怀瑾就曾在《易经杂谈》中说:

“其实八卦代表最高的智慧。所以有人说《周易》是经典之作,是哲学之作,是智慧之智。”

冯友兰为何留下这样一句遗言?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需要更多时间才能被解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