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未来化学:一场产学研的巅峰对话,如何为中国化学化工“绿色转型”按下加速键?

2025年6月20日的上海,空气中不仅弥漫着夏至的气息,更激荡着思想与智慧的火花。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一场盛会——第十六届庄长恭吴蕴初化学化工科技进步奖表彰大会暨高质量发展论坛,如期而至。

当“创新驱动发展,智造绿色未来”的主题亮起,丁奎岭院士、包信和院士等学界泰斗,与来自政府、顶尖科研机构及产业界的领袖人物汇聚一堂。他们的目光,共同投向那些在化学世界中孜孜以求的探索者,也投向一个由化学力量塑造的、更可持续的明天。

此次颁奖典礼由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秘书长徐忠伟主持,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胡金波、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韩志强等嘉宾的致辞,共同奏响了“化学化工乃国之重器”的核心乐章,并盛赞学会在链接产学研、培育创新人才方面所扮演的“粘合剂”与“催化剂”角色。

图片

今年的荣誉榜单,尤显厚重与深远。庄长恭奖正奖的桂冠,由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卓越突破的刘文、朱新远摘得;而代表产业应用巅峰的吴蕴初奖正奖,则授予了推动技术落地的刘文杰与商照聪。

图片

更引人注目的是,本届奖项实现了历史性的扩容,首次设立的“青年奖”与“教育奖”,如两道清新的活水,为这座荣誉的殿堂注入了青春的活力与传承的温度。左智伟、李伟等七位青年才俊的涌现,预示着中国化学的后浪奔涌;而张珂、周国亮两位教育工作者的获奖,则是在向那些为化学未来播撒种子的“点灯人”致敬。引入社会第三方评选机制,更让这座奖杯的含金量与公信力熠熠生辉。

图片

图片

这不仅是一份名单,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在历届获奖的60余位精英中,诞生了10位院士,超过七成获奖者曾获市级重大科研项目支持。从高端制造到新能源,从生物医药到新材料,“庄吴奖”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荣誉,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院士摇篮”与驱动上海乃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策源地”。

如果说颁奖是向过去致敬,那么随后的报告便是向未来叩门。

获奖者的分享,是一场智慧的接力。上海理工大学校长朱新远,以亲身实践阐述了科研与教育如何“双向奔赴”,强调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塑造创新灵魂的熔炉。上海交大附中的张珂老师,则将视线投向更早的起点,探讨如何从基础教育的沃土中,培育出能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化学后备军。他们的发言,勾勒出一条从启蒙到成才的全链条培养路径。

图片

而当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信和、丁奎岭走上讲台,全场的气氛达到了顶点。在唐勇院士的主持下,关于“绿色化学”与“智能合成”的图景徐徐展开。两位战略科学家的报告高屋建瓴,不仅描绘了分子层面激动人心的技术图景,更将其置于国家“双碳”目标的宏大背景之下,为整个行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洞见与切实可行的方向指引。现场也让每一位与会者都深刻感受到,化学的未来,正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

图片

这场盛会的背后,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创新生态系统,其核心正是拥有百年历史的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从一本影响了几代化学人的《化学世界》期刊,到被誉为“化学家摇篮”的上海市中学生业余化学学校,学会以百年之功,为知识传播与人才培育铺就了坚实的基石。

复旦、交大、华理……这些顶尖学府与学会的紧密合作,早已成为佳话。他们不仅是科研攻关的伙伴,更是各类大学生化学赛事的共同主办方,让无数青年学子在实践与竞技中,淬炼专业技能,点燃创新火花。

作为理事长单位,上海华谊集团更是产学研融合的典范。三十年间,从华谊走出了13位吴蕴初奖得主,这本身就是一部企业驱动创新的生动教材。面向未来,华谊集团将与学界、科研界更紧密地携手,在绿色低碳的赛道上,加速化学化工与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产业的融合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