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迟迟不出兵,前高官为出战伊朗找借口:不打伊朗,怎能集中对付中国?

当中东硝烟弥漫,白宫却迟迟未按下出兵键。2025年6月,在伊朗与以色列的战火持续延烧之际,一位昔日的白宫“老面孔”再次登上舞台——前国家安全顾问迈克尔·弗林。他没有权力,却试图设定方向;他没有军队,却在用语言替美国预设战场。

弗林抛出了一套极具攻击性的逻辑链:“若不击败伊朗,中国将从中得利;只有摧毁伊朗,美国才能集中力量对付21世纪的主要对手——中国。”

这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一种政治扳机。他几乎将“中国”挂在嘴边,仿佛一切中东战火的意义,不在德黑兰与特拉维夫之间的导弹,而在华盛顿如何“腾出手来”指向东方。

可问题是,美国曾经手握十万大军,也没能让伊拉克服从;今天,仅凭一张嘴,弗林就妄想规划伊朗战后的政权结构,还要顺便削弱中国。他显然忘了,伊朗不是橡皮泥,中东也不是白宫的草图板。

图片

“战略中国”论的虚构与现实

弗林设想的“对华捷径”,不仅逻辑荒谬,还带有典型的美式帝国妄念。他似乎确信,只要美军对伊朗动手,打乱德黑兰政权结构,就能换来一个“听话”的新伊朗,然后再以此为杠杆制衡中国。

这是一个几乎复制自2003年伊拉克战争前夜的剧本。当年,美国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名入侵伊拉克,政客们拍着胸脯保证“速战速决”,结果陷入了近20年的泥沼,留下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数万亿美元的战争负担与无数反美势力的滋生地。

今天的弗林,不过是换了一个靶子,继续兜售着老旧剧本。他所忽视的是,中国在中东的影响力并非靠军靴践踏,而是靠能源合作、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落地。这不是一场战争能摧毁的网络,而是以十年为计、以互利为本的系统性布局。

特朗普按兵不动,政坛躁动不安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身为总统的特朗普,也没有立即跟进弗林这套激进剧本。

据多家外媒报道,特朗普已批准了对伊朗核设施的军事打击计划,但又在执行前夕突然犹豫。他最初放话“这个周末可能打”,如今却改口为“未来两周内决定是否参战”,明显打起了“退堂鼓”。

这番反复背后,其实是美国内部战略分歧的集中体现。

国会山已掀起争议波澜。民主党领袖查克·舒默等人公开批评特朗普政府缺乏对伊朗政策的清晰战略,强调美国不能“在短短几十年内再次梦游般走入第三场战争”。

甚至连美国智库也开始警告:与伊朗直接开战,不仅不会使中东更稳定,反而将令整个地区陷入无法收拾的火海。而美国届时将不得不面对一个比以往更复杂、更分裂、更反美的中东局面。

美式火药桶点不燃中国合作之网

对于弗林那种“打完伊朗就能对付中国”的战略畅想,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巴加埃早已用一句话戳穿其底线——“美国无法控制以色列的行动,也难以驾驭战后伊朗。”

这是对现实的冷眼旁观,也是对美式战略傲慢的直接驳斥。

与此同时,中国与中东国家间的合作也在稳步推进。例如,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签署核电合作协议,与沙特和伊拉克深化能源开发项目,中伊联合建设的基础设施网络更已成型。与美国以打压为工具的地缘政治不同,中国在中东播下的是长期合作与产业链深耕的种子。

而弗林之流却依旧沉醉于冷战年代的战略逻辑,把每一场危机都视作与中国对抗的“跳板”,却从不审视跳板底下到底是地面,还是深渊。

旧剧本的新幻象,美帝国还能画多久的线?

弗林的发言,本质上是美式战略思维惯性暴露:依赖武力、幻想操控、排斥共赢、嗜好遏制。

但时代的车轮不会倒退。伊拉克战争的残骸犹在,阿富汗撤军的尴尬犹新,伊朗若再陷战火,美国将面对的不仅是“敌人”的愈加复杂,更是“朋友”的越来越少。

21世纪不是美军随意“划线分蛋糕”的时代了。战争不再是塑造新秩序的万能钥匙,反而是最容易撬动自身结构坍塌的杠杆。

当特朗普尚在观望,军方深陷分歧之中,像弗林这样的政客,却已迫不及待地拿“中国”当枪口下的“借口”——这不是战略,而是逃避;不是警告,而是溃败前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