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卡塔尔媒体6月20日报道,当前首周战事已告段落,作为军事人员,我们需探讨几个核心问题:在双方信息高度封锁与舆论战白热化的背景下,如何穿透迷雾厘清战场真相?攻击目标究竟是军事设施还是民用基础设施?双方战损评估与战略意图何在?
必须明确的是,这场冲突早已突破单纯军事目标范畴。无论是以色列对伊朗境内目标的打击,还是伊朗对以色列的反制行动,其目标选择都暗含战略考量——轰炸发电站、燃料库、炼油厂等民用设施,实为瓦解对方国内战线。正如伊朗对特拉维夫电厂的袭击,以色列对德黑兰石化设施的报复,这些看似非军事目标的打击,实则旨在动摇民心士气。
值得关注的是双方攻防战术演变:以色列持续保持对伊朗西部及中部领空的绝对控制,其战机可随时对暴露的导弹发射平台实施精确打击。这种压制导致伊朗不得不采取“打了就跑”的游击战术,单次发射规模控制在20-30枚导弹,发射后立即转移隐蔽。而以色列的制空权优势,某种程度反而成为伊朗控制攻击节奏的“节拍器”。
情报战领域呈现胶着态势:以色列虽持续实施“定点清除”行动,但伊朗核设施与导弹研发仍保持运转。反观伊朗方面,其突破以色列防空系统的能力已获实战验证,特拉维夫、海法乃至内盖夫沙漠腹地首次遭遇实质性威胁。这种攻防态势的微妙变化,折射出双方战略耐力的比拼。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伊朗的战略克制:尽管宣称保留“更大规模打击能力”,但实际并未倾尽导弹储备。这种“有限消耗战”策略,既避免战略武器过度损耗,又保持对以色列的持续威慑。值得警惕的是,若战事长期化,伊朗可能通过代理人武装将战火外溢,甚至将美国拖入直接冲突。
当前战局走向存在三大变量:其一,国际社会对伊朗核设施的态度转变;其二,美国是否会直接介入;其三,伊朗是否会将战火外引至第三方目标。这些变量将决定冲突是否进入新阶段。就现有态势判断,伊朗既无立即妥协迹象,也未到弹尽粮绝境地,这场博弈或将演变为更复杂的持久消耗战。
(原文标题:بعد مرور أسبوع على الحرب بين إيران وإسرائيل.. من المتقدم عسكري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