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芯片首富”,收获第二个IPO

图片
图片
虞仁荣出席、敲钟

新恒汇上市:芯片首富虞仁荣的第二家企业收盘开 +229%,总市值超100亿。剑指半导体封装材料新恒汇主要业务包括智能卡业务、蚀刻引线框架业务以及物联网eSIM芯片封测业务。

点击看:7天“闪电”获批,芯片首富收获IPO

图片


一、N新恒汇:市值破百亿,募资聚焦高端封装材料

6 月 20 日,新恒汇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301678)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开盘价 50 元,较发行价 12.8 元暴涨 290.63%,截至上市首日市值达 105 亿元。作为芯片首富虞仁荣布局的第二家芯片企业,新恒汇本次发行 5989 万股,募集资金 7.67 亿元,主要投向高密度 QFN/DFN 封装材料产业化项目及研发中心扩建升级项目。

此次募资的核心项目 —— 高密度 QFN/DFN 封装材料产业化项目,旨在突破高端封装材料的技术壁垒。该类封装技术广泛应用于物联网、汽车电子等领域,目前国内市场长期被日企垄断。新恒汇的产能规划显示,其物联网 eSIM 芯片封测月产能已达 3500 万颗,而新项目投产后将进一步提升高端封装材料的国产化替代率。


图片


二、芯片封装生态:蚀刻框架材料开辟新增长

新恒汇的主营业务以芯片封装材料为核心,形成 “智能卡业务 + 蚀刻引线框架 + 物联网 eSIM 封测” 的三轮驱动格局:

智能卡业务:作为传统核心板块,2024 年贡献超 70% 营收,其核心产品柔性引线框架全球市占率达 32%,排名第二,客户覆盖中电华大、紫光国微三星电子等头部厂商,产品应用于金融 IC 卡、通讯 SIM 卡等场景。公司是国内唯一实现柔性引线框架量产的企业,打破了日本 JX 金属、法国 Materis 等外企的垄断。

蚀刻引线框架:2019 年开拓的新业务,与智能卡封装工艺协同性强,产品已应用于功率半导体、传感器等领域。据 QYResearch 数据,2023 年全球引线框架市场规模约 279.2 亿元,预计 2023-2029 年复合增长率 3.8%,国内市场因国产化替代需求增速更快,2022 年规模已达 114.8 亿元。
物联网 eSIM 封测:依托智能卡封测技术延伸,为消费级与工业级贴片卡提供封装测试及个性化写入服务,月产能 3500 万颗,客户包括恒宝股份楚天龙等,业务覆盖欧盟、东南亚等海外市场。

三、营收连续三年提升

新恒汇近三年业绩呈现稳步增长态势:2022-2024 年营收分别为 6.84 亿元、7.67 亿元、8.42 亿元,归母净利润 1.10 亿元、1.52 亿元、1.86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 20%。但 2025 年一季度出现分化:营收同比增长 24.71% 至 2.41 亿元,归母净利润却同比下滑 2.26% 至 0.51 亿元,主要受原材料成本上涨及研发投入增加影响。

从行业背景看,智能卡市场已进入成熟期,全球需求相对稳定,而蚀刻引线框架与 eSIM 封测业务成为业绩新引擎。华金证券指出,公司蚀刻引线框架业务打破进口垄断,未来有望在汽车电子、物联网等领域持续放量,而当前 17.76 倍的发行市盈率显著低于行业平均 37.99 倍,估值优势为股价提供支撑。


四、“芯片首富” 与产业老将联手

新恒汇的控股股东为虞仁荣与任志军,二人合计持股 51.25%,形成一致行动关系。其中,虞仁荣作为韦尔股份创始人,持股 31.94%,是公司第一大股东,其在半导体领域的资本运作经验为新恒汇注入资源优势;任志军持股 19.31%,曾任紫光国微副董事长,具备芯片设计与封装的全产业链经验。

7天“闪电”获批,芯片首富收获IPO

图片

值得关注的是,任志军为收购新恒汇股权向虞仁荣借款 1.16 亿元,截至招股书签署日负债尚未还清,计划通过上市公司分红及大宗交易转让股份偿还。此外,股东名单中不乏武岳峰投资、元禾璞华等知名半导体投资机构,以及淄博高新城投等政府背景资本,显示地方政府与产业资本对其技术实力的认可。


- End -



ICDIA2025:苏州定档
💥AI 浪潮席卷而来,你准备好了吗?

RISC-V 2030 研究报告

芯榜正撰写《RISC-V 2030 研究报告》白皮书,意义重大,诚邀企业加入共构生态。RISC-V 是中国打破芯片技术封锁、实现自主可控的关键,可降企研发成本。有意者加微信 105887(注明 RISC-V)共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