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25岁男子被家属紧急送入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急诊室。该男子浑身颤抖、四肢抽搐,双眼上翻,甚至出现幻视和幻听等症状。家属表示,患者此前并无精神疾病家族史,此次发病毫无征兆。
急诊医生初步判断后,将患者转入病房进行进一步观察和治疗。在病房里,患者的表现更加离奇:他时而指着空无一物的墙壁尖叫,声称看到“白色的虫子在爬”,时而低语称“奶奶在叫我,窗台上有小孩在跳舞”。面对家属的困惑,成瘾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甘晓文凭借多年经验,敏锐地察觉到这并非普通的精神疾病。
甘晓文表示,患者的表现虽然类似精神分裂,但其大汗淋漓、震颤不止的生理反应,却与某些毒品成瘾后的症状极为相似。尽管患者体内未检测出常见毒品成分,但职业直觉告诉他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危害。
为了查明真相,甘晓文在患者被药物控制暂时平静后,将患者的哥哥拉到一旁询问:“你弟弟最近有没有接触过什么特殊的东西,比如没标签的饮料、电子烟,或者网购的奇怪液体、粉末?”哥哥犹豫片刻后表示,患者最近确实常收到一些神秘快递,但具体内容却从未提及。甘晓文医生随即建议哥哥回家仔细搜查,尤其是患者房间内不起眼的小瓶子。
在患者家属的配合下,在其房间内发现了一瓶无标签的液体。患者最终坦白,自己曾网购过一种名为“1,4-丁二醇”的液体。
据悉,1,4-丁二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常用于聚氨酯工业和塑料工业,但并非食品添加剂。进入人体后,它会代谢转化为γ-羟基丁酸(GHB),一种被我国严格管制的第一类精神药品。GHB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滥用后会产生类似毒品的效果,如放松、愉悦、幻觉等,甚至可能引发严重的生理和心理依赖。
甘晓文介绍,1,4-丁二醇常被不法分子混入酒精中,伪装成“神仙水”“卡哇潮饮”等“潮饮”,在酒吧、夜店、KTV等娱乐场所推销给年轻人。此外,它还可能通过非法网络渠道,伪装成“化工试剂”或“进口饮料”进行销售。由于其隐蔽性强,许多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误饮,从而陷入成瘾的困境。
在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该患者经过精神症状管理、情绪稳定治疗、物理治疗、综合心理干预以及支持治疗等系统治疗后,临床症状显著改善,12天后康复出院,并继续接受门诊随访治疗。这起案例是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首次接诊的1,4-丁二醇成瘾病例。
甘晓文提醒广大市民,如果怀疑自己或他人接触或摄入了1,4-丁二醇,应立即停止摄入,脱离危险环境,并拨打急救电话(120)寻求专业帮助。1,4-丁二醇成瘾具有强烈的生理依赖性,自行戒断可能引发严重的戒断症状,如震颤、幻觉、谵妄等,因此必须在专业医疗机构的监护下进行戒断治疗。同时,广大市民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尤其是年轻人,要远离高危场所,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因追求刺激或社交压力而误入歧途。
文 | 姚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