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被排除在外,伊朗孤身赴会欧盟核谈,特朗普伺机而动?

当伊朗宣布外长阿拉格齐即将启程前往日内瓦,准备与欧洲展开一轮核谈判时,世界的目光落在了一个细节上——谈判桌上,缺了两个熟悉的影子:中国与俄罗斯。这不是遗漏,更不是误会,而是一场有意为之的结构性排除。而主导这场排除的,无需明说,正是那个既未出席又处处在场的国家:美国。

据法新社6月19日报道,阿拉格齐将与来自德国、英国、法国的外长以及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举行闭门会谈,核心议题仍是伊朗核计划。但从参与者构成看,这既不像是多边协商,更不像是平等对话,更像是美国安排下的“替身会谈”——美方虽然没有出面,但其话语权却从未离席。

图片

构局:美式排他与伊朗的权衡

回顾仅仅几周前的布局,伊朗方面曾主动提出扩大谈判参与国。6月初,伊朗副外长拉万奇还公开表示,如果未来谈判进入实质阶段,希望中国与俄罗斯能够参与其中。那时,以色列尚未动手,美伊还在为新一轮间接谈判试水,外界普遍预期中俄将加入下轮谈判框架。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以色列袭击改变了一切。在炮火掩护下,华盛顿迅速转换了节奏:既不亲自下场,也不允许对手阵营里的中俄登台。这种“去极化”操作本质上是战术性割裂——先将伊朗从战略盟友中孤立,再在有限的舞台上安排“可控对话者”,塑造一种表面开放、实则被阉割的外交图景。

阿拉格齐此行,与其说是寻求突破,不如说是在确认现实。对德、英、法而言,他们是欧盟一体化的外壳,内核却从未挣脱北约与白宫的指挥棒。尤其英国,一直甘当“美式意见的扩音器”,若真能独立对伊朗说“不”,恐怕连唐宁街自己都不信。

转弯:边打边谈的伊朗模式

伊朗当然明白这一切。表面上是谈判,实则更像是一种“军事战略的外交延续”——将战术模糊化,以缓解战略压力。这并不意味着伊朗在找台阶下,恰恰相反,这是哈梅内伊政权在实施“边打边谈”的老套路。与其说是妥协,不如说是节奏控制。

这样的策略并不陌生。俄罗斯在乌克兰就是典型模板:前线炮火不息,后方却在谈判桌上试探对手底线。伊朗此刻的状态,几乎复刻了这一姿态——正面较量尚未结束,外交通道却提前开启,以形成双线牵制之势。

而这也解释了为何特朗普始终没有轻易下令动武。他感受到了伊朗的不确定性,同时也不敢确定自己能控制全局。

暗流:“末日飞机”的隐喻

美国媒体《纽约时报》透露,一架E-4B“末日飞机”已于近日在华盛顿附近空军基地就位。这架冷战遗产级别的“国家空中指挥中心”,从来只为一种可能性服务——战争,不是普通战争,而是那种在地面与海上都已失控的终极灾难。

此举意味明确。特朗普口头上说“再给伊朗两周时间”,但实际行动却已进入战争预设。他在为谈判留一扇门的同时,也未放弃最坏剧本的入口。末日飞机升空,不是吓唬谁,而是告诉全球:如果桌上的筹码没法换来满意结果,那就换一张桌子——在高空、在战略轰炸机的航迹之上。

这背后还有一层信号:以色列早已提醒特朗普,伊朗掌握着可打到华盛顿的远程导弹,并已将其纳入战时考量清单。而以色列自己的准备,则更激进。据多家媒体消息,以方已进入核应急部署状态,“铁穹”启动率接近满载,黎以边境火力异常集中。

余波:中东剧本的编剧到底是谁?

从日内瓦这场“非中俄、非美”的尴尬会谈可以看出,伊朗此次选择的是与美国博弈中绕过直接接触、却不失主动权的路径;而特朗普则以“拖延+备战”的双轨策略应对,继续让伊朗猜不透美国的底牌。战场与谈判场同步推进,台前与幕后相互试探,这正是中东当下最危险的稳定状态。

最值得警惕的是:这场剧目虽然打着多边主义的幌子,实质上却处处透露出美式外交的核心逻辑——“决定谁能进场,决定谈什么,不谈什么”,这才是真正的主导权。而当中俄被排除,伊朗被围堵,欧洲沦为传声筒,美国“身在场外、权在场内”的操控模式,就显得更加露骨。

日内瓦的谈判,能否谈出和平尚无定论。但从结构上看,这不是一场为解决问题而召开的会议,更像是一次为下轮冲突争取时间的精心编排。

而特朗普会不会真的出牌?末日飞机在天,答案或许就悬在那片没有航迹的高空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