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印度的白求恩”柯棣华深深的爱华情结

图片

“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位于河北唐县,从名字中可以看出柯棣华与白求恩齐名。在纪念馆的展厅布置上两人同样不分伯仲,都有一个独立的纪念馆。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晋察冀烈士陵园里,白求恩与柯棣华同样每人有一个独立的墓区。

图片

图片

图片

前两天我给大家介绍过了白求恩,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被称为“来自印度的白求恩”的柯棣华,感受他浓浓的爱华情结。

一、名字中的“华”

柯棣华,原名德瓦卡纳思•桑塔拉姆•柯棣尼斯,1910年出生于印度孟买省的一个小镇。马哈拉施特拉邦的绍拉浦尔市,家庭出身属于较高的种姓,但由于兄弟姊妹共有8人,生活并不富裕。他的母亲有残疾,父亲有民族解放思想,幼年时即随同父亲参加抵制英国货的斗争。柯棣华自小养成了积极追求真理、勇于反抗不合理压迫的坚强性格。1936年,他从医学院毕业留校当助教。

图片

图片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枪声惊醒了沉睡的中国。中国军民拿起武器,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印度国大党领袖尼赫鲁应中国红军总司令朱德的请求,决定派一支小型医疗队到中国去,表示印度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图片

1938年6月29日,这一天被孟买的居民命名为“中国日”,由5位医生组成的医疗队启程赴华。医疗队员们为了表达与中国休戚相关的决心,在他们每个人名字后面加上“华”字。于是,五位医疗队员都有了他们的中国名字。柯棣尼斯的名字就改成了柯棣华,其他四人分别是:爱德华、卓克华、木克华和巴苏华。

二、与中国妻子的凄婉爱情故事

1939年2月,医疗队冲破阻碍抵达延安,随后到八路军总院工作。同年秋,他们提出追随白求恩的足迹去前线。毛泽东亲自批准并勉励他们学习政治。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并经历了突破封锁线的战斗,他们到达了晋东南太行山区的八路军总部。

图片

1939年11月4日开始,柯棣华和印度医疗队的同伴们,出入枪林弹雨之中,走遍了晋东南、冀西、冀南、冀中、平西和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数次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在战争环境中,他们和抗日军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们没有任何怨言,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在沿途施行了50余次手术,诊治了2000余名伤病员。

1940年5月,柯棣华随八路军一个骑兵连,从延安穿过日伪军的重重封锁,越过平汉铁路来到了晋察冀根据地,成为了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的第14名教员。

在欢迎柯棣华的教员中有一位生于山西汾阳的护士教员郭庆兰。由于她会英语,又是护理学校毕业,每逢手术时,郭庆兰总会在手术室帮柯棣华递拿器械,做手术护理,她的行动是那样地利索清爽,神态是那样的温柔,大大缓解了柯棣华手术的负担,柯棣华打心里感激这位灵巧秀美的女教员。

工作空闲时,柯棣华和郭庆兰便在一起谈心、唱歌,他们还用英汉两种语言唱《马赛曲》《义勇军进行曲》,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

图片

在聂荣臻的支持下,1941年11月25日,柯棣华和郭庆兰在河北省唐县葛公村一间普通的民房里举行了婚礼。1942年8月23日,郭庆兰生下了一个男孩,孩子是由柯棣华亲自接生的。聂荣臻得知这个喜讯后,亲自为孩子取名为“印华”,以纪念中印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三、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2月12日,柯棣华一行五人,突破重重围阻,抵达革命圣地延安,受到两千多名革命群众的热情迎接。

图片

毛泽东与医疗队成员一一握手后,招呼他们坐在身边。柯棣华发现,毛泽东穿着带补丁的灰色棉制服,脚上是一双普通八路军棉鞋,说话态度和蔼可亲,毫无领导架子。毛泽东说:“中印两国人民都遭受帝国主义的长期侵略和压迫,有许多共同点,应当团结起来,互相支援,互相学习。”

在延安期间,柯棣华与毛泽东有过多次交往,深深地折服于共产党领袖的品格与思想,称毛泽东为“人生的老师”,认为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领袖、中国革命事业的希望。毛泽东在给柯棣华家人的信中,称其为“我最亲密的兄弟”,柯棣华称毛泽东为“人生的老师”。

图片

朱总司令在晋东南根据地亲切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向他们介绍了敌后战场的概况和八路军游击战争的主要经验,还专门安排柯棣华、巴苏华随一二九师的一个团参加战斗,以便他们深入地观察抗战形势。柯棣华极其兴奋地评价这段战斗生活:“我在八路军里生活,也可以算是参加了一个新型的战斗大学啦!”

柯棣华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他在给医疗队战友巴苏华大夫的信中写道:“有件事使我很高兴,那就是我的思想方法和世界观有了很大转变。我身上所有的坏习气——我的小资产阶级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改掉了。”当印度政府来电催促他回国时,他诚恳地对边区领导说:“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斗争太伟大了!我爱上了你们的事业和你们的敌后根据地,我要和你们一起同生死共患难,并肩战斗,直到取得最后胜利。”

图片

1941年,白求恩医院扩建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柯棣华担任首任院长。柯棣华激动地说:“这里是白求恩工作过的地方,你们的学校也以白求恩的光荣的名字命名。我一定要像他一样,献身反法西斯斗争的伟大事业,绝不玷污白求恩的名字!”在唐县葛公村老百姓中传颂着一副对联:“华佗转世白医生,葛公重现黑大夫”。

图片

1942年7月7日,距离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已经过去整整五年。这一天,在晋察冀前线,一位皮肤黝黑的年轻印度医生站在党旗下庄严宣誓,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宣誓后,他兴奋不已地说:“我将永远和解放区的军民一起战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四、把生命献给中国

由于长时间抢救伤病员的紧张工作,加上长期营养不良,积劳成疾。1940年8月,在一次行军战斗中,柯棣华因为吃了没有煮熟的病猪肉,被发现得了绦虫病,并在1941年6月转成癫痫。但他仍然带病坚持工作,因为劳累过度,他的癫痫病经常发作。

聂荣臻对他的病情十分关心,除了组织医生为他会诊、治疗外,还准备送他回延安或者回印度治疗。柯棣华觉得根据地正处于医生匮乏的时期,于是留在根据地坚持工作。还说:“战斗环境越来越艰苦,伤病员日益增多,每当我看到一个个英勇善战,不怕流血牺牲的八路军战士,就觉得我的病算不了什么,我绝不能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图片

1942年12 月8日午夜,柯棣华正在家中撰写的《外科总论》讲义时突然发病郭庆兰麻利地拿起床头的一块毛巾,塞进了丈夫的口中。这一招是柯棣华教她的,往嘴里塞毛巾是防止他因剧烈抽搐而咬破舌头。

但这次柯棣华发病明显比以往要厉害,几分钟后,他还是没有醒来,郭庆兰连忙出门,跑到学校请来大夫抢救他,尽管大夫为柯棣华注射吗啡、樟脑液、进行人工呼吸,最后还实行了脊椎穿刺,但都无济于事,清晨6时15分,柯棣华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柯棣华去世时,年仅32岁。

柯棣华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国际主义精神的代表,他像白求恩一样在第一线救死扶伤,最终牺牲在晋察冀抗日前线。

图片

毛泽东主席为柯棣华写了挽词。“……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

朱德同志为柯棣华的陵墓题词:“生长在恒河之滨,斗争在晋察冀,国际主义医士之光,辉耀着中印两大民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