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ub点评:一份由伦敦国王学院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英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长期聚焦于负面政治叙事,主要通过批评性的视角呈现中国,而对经济、文化及社会领域的客观展现严重不足。这种单一叙事不仅影响了公众舆论和政策辩论,加剧了英国社会对华负面情绪,也导致政策制定者在依赖媒体信息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了对华认知的偏见。
该报告于2023年完成。自去年英国工党上台以来,中英双方通过重启高层互动与互访,推动战略与经济对话,积极改善双边关系。这一现实变化与报告的核心发现相呼应,凸显出媒体叙事如何影响外交决策。
北京对话认为,报告的一个重要启示在于,负责任的政治家和政策制定者应充分认识到,仅凭媒体获取的中国形象往往是不完整甚至片面的。在全球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建立基于多维度信息和直接交流的对华认知,将成为制定更加务实、平衡和符合国家利益政策的关键。
英国财政大臣雷切尔·里夫斯在第十一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上发表讲话
(图源:美联社)
由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助理教授、伦敦国王学院刘氏中国研究所合作研究员蒂姆·萨默斯(Tim Summers)主笔的研究报告——《塑造政策辩论:英国媒体如何呈现中国?》揭示了一个长期存在的趋势:英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以负面叙事为主,政治视角占据压倒性主导地位,而经济、文化和社会层面的客观呈现严重不足。
报告指出,近年来中英关系下行,尤其是英国政府正式与“中英关系黄金时代”划清界限后,英国媒体的对华报道愈发聚焦于政治批评,负面叙事加剧。在英国社会,媒体不仅影响公众舆论,还深刻塑造政策辩论的边界。研究发现,许多英国民众主要依赖媒体报道来形成对华认知,而媒体对中国的刻板叙事限制了关于对华接触或潜在合作的公共讨论,进而影响政策制定的“奥弗顿窗口”(Overton window)——即可被接受的政策讨论范围。
更值得关注的是,英国政策制定者在决策过程中高度依赖媒体信息,这进一步强化了对华认知的负面循环。报告举例分析了新冠疫情、中美紧张局势等热点议题的报道,指出在这些议题上,媒体叙事往往被政治偏见主导,复杂的问题被简化为“中国威胁”这样的刻板标签。
即便在经济报道中,媒体的关注点也倾向于突出中国经济影响力带来的风险,而非合作机会。报告认为,这种单向度的报道不仅塑造了公众的负面认知,也影响了政策制定者对华接触的现实选项。
该报告发布于2023年,当时中英关系尚未破冰。2024年7月英国工党上台后,斯塔默政府以“进步现实主义”为对华政策指导,开启了中英关系的重塑进程。外交大臣拉米和财政大臣里弗斯先后访华,重启中英高层战略与经济对话,为双边关系注入新动力。
2025年2月13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访问英国,与英国首相和外交大臣举行双边会谈。这不仅是过去十年来中国外长首次正式访问英国,也是过去一年间中英双方最高级别的正式外交接触。此次访问在政治层面进一步巩固了此前的战略和经济对话成果,标志着中英关系回归务实合作轨道。
报告强调,英国媒体与政府应形成良性互动,而非让单一叙事主导政策方向。当前,中英关系正处于调整阶段,双方应深化各领域的务实合作,而非过度聚焦政治分歧。正如报告开篇所言,政治家和政策制定者需要意识到,仅依赖媒体获得的中国形象是不完整的,甚至可能是片面的。
在全球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推动对华报道的多元化、加强直接对话渠道,已成为塑造更理性政策框架的关键。媒体的角色不仅是提供信息,更应帮助建立一个更加平衡、深入、符合国家利益的对华认知体系。
报告原文如下:
责编|李雨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