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ub提要:本文基于“2025·中俄三亚对话”期间对多位俄方专家的专访及会议讨论,并结合美乌谈判、美俄互动及欧乌关系的最新动态,深入分析当下的格局变化。
在与俄方专家的交流中,一个核心议题是美国对俄政策的反复摇摆及其背后的战略考量。美方已明确表示,缓和对俄关系的部分动机在于削弱中俄合作。然而,俄方专家普遍认为,美国外交政策缺乏连贯性,难以预判何时再度调整。因此,俄罗斯对美政策始终保持高度谨慎,同时坚定推进对华合作,以对冲潜在风险。事实很快印证了这一判断:特朗普的外交立场急剧变化,从威胁对俄实施制裁,到如今与乌克兰就停火达成共识,并恢复对乌军事援助和支持。
俄方专家在访谈中进一步强调,对华合作不仅是应对短期风险的策略,更具有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长期战略价值。本文撰写于上周,旨在梳理三亚对话期间关于中俄关系的核心讨论。俄方表态也验证了一个关键现实——无论特朗普2.0如何调整对俄政策,其执行难度极大。一方面,美国国内外均存在强烈的阻力与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特朗普本人缺乏足够的战略定力与外交信誉,难以形成持久、一致的对外政策。
三亚对话参会嘉宾合影
当前国际焦点问题是:美国为什么要抛弃乌克兰,乃至整个欧洲?这一度升级为对普通乌克兰人的直接敌意,有报道称,特朗普考虑过驱逐在美的24万名乌克兰难民。
全球各地的分析人士都在试图解读这一地缘政治剧变;直接受其影响的俄罗斯人的看法尤为重要。鉴于谈判的敏感性,克里姆林宫一直保持沉默。要想了解俄方观点,我们只能从与俄政策圈关系密切的专家言论中寻找线索。
俄罗斯瓦尔代俱乐部的美国与安全问题专家安德烈·苏申佐夫(Andrey Sushentsov)最近表示,特朗普的核心目标是从盟友榨取最大利益,同时尽可能降低美国自身的成本。这些做法是否旨在实现更宏大的战略,目前尚不清楚。然而,苏申佐夫认为,无论华盛顿选择何种战略,其当前做法似乎是“蚕食盟友”——这与拜登政府提出的“领导自由世界”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美国国务卿马可·卢比奥(Marco Rubio)试图为这一突变的外交政策提供战略框架。在最近接受“Breitbart”采访时,他承认,分割中俄可能不现实,但他仍然认为降低俄罗斯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具有战略价值。这实际上是温和版的“联俄抗中”战略;大多数外交政策分析人士认为“联俄抗中”不切实际。
俄罗斯对此似乎也并没有表现出兴趣,尤其当他们知道中国同僚正在高度关注他们的相关表态。苏申佐夫在采访中给出了一种谨慎而“政治正确”的回应,他表示,由于俄罗斯与中国之间独特且牢固的关系,“联俄抗中”注定不会成功。此外,他还暗示美国对俄罗斯的诱因有限;这一点似乎更具争议性。
与此同时,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RIAC)总干事伊万·季莫费耶夫(Ivan Timofeev)提供了另一种观点,解释了为什么俄罗斯不会在战略上倒向美国。他指出:“对莫斯科而言,最合理的做法仍然是对冲风险,保持自主权”,并警告称,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未来不会出现“新一轮政治化冲突”。换句话说,俄罗斯应继续推行对美“去风险化”战略。
北京对话联合创始人、秘书长韩桦采访季莫费耶夫
当然,卢比奥对此并不反对;他只是希望俄罗斯同时也能对中国去风险化。尽管近年来莫斯科在经济和战略上对北京的依赖程度显著提高,但很难想象中国会像美国对乌克兰和欧洲那样,突然抽身而去。中国已经投入大量外交资源加强中俄关系,并一再强调要以“长期视角”看待双边合作,在国际风云变幻之际保持战略定力。
相比之下,特朗普似乎缺乏中国或哪怕卢比奥的战略定力。季莫费耶夫表达对“诡计多端的美国佬”的怀疑时,可能脑子里设想的是未来美国民主党政府的回归,或者至少是特朗普的政策调整。但他或许没有想到,特朗普的“战略调整”竟然来得如此之快——仅仅过了一周,美国的对俄政策就发生了剧变。
在美俄关系刚刚显露回暖迹象之际,特朗普却突然转变态度,在“Truth Social”上发布威胁,称如果俄乌不达成停火协议并实现“最终解决方案”,他将对俄罗斯实施“大规模制裁”并加征关税。
而就在此三天前,特朗普还向国会保证,他“收到了强烈信号,表明(俄罗斯)已准备好谈判和平”。
现在全世界还有谁会相信白宫的任何表态?
特朗普最新提到的“最终解决方案”也标志着其侧重点的微妙转变。在上个月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灾难性的会晤中,泽连斯基多次尝试提及战争最终解决方案,而特朗普一直拒绝讨论,坚称首要目标是实现停火,而安全保障问题“仅占问题的2%”。特朗普将自己的做法描述为人道主义优先,希望减少伤亡,但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这实际上是想“甩手不管”。
美乌谈判现场(图源:凤凰网军事)
有趣的是,甚至连俄罗斯人都对单纯的人道主义停火持谨慎态度。俄罗斯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阿列克谢·葛罗米柯(Alexey Gromyko)最近表示,如果没有更广泛的和平协议作为支撑,仓促停火可能“表面上听起来是个好主意,但实际上可能导致局势变得更糟糕”。或许特朗普已经意识到,就连莫斯科方面也并不完全支持他的做法。
那么,“联俄抗中”是否可能成为现实?美国能否与其他大国达成广泛的战略共识?其实,在特朗普2.0时代,美国不可能有一致的大战略。真正的外交调整需要定力、坚持和信任——而特朗普尚未向盟友或对手证明他具备这些素质。毕竟,外交是一个双向过程,而特朗普至今仍未向任何人证明他能够坚守任何协议。可以问问《美墨加协定》(USMCA)的其他签署方,他们或许最有发言权。特朗普式外交的最终后果恐怕只会是破坏与盟友的关系,而对手窃喜之余仍将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