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西大坡的玉米地里生机盎然,与传统农田不同,这里一排排黑色滴灌管道在田垄间有序铺设。
“增产‘利器’就是这台三角定苗免耕施肥播种机。”郾城区农业农村局种植业股股长赵胜超介绍说,它实现播种、施肥、铺管一次完成,植株呈等腰三角形分布。 该技术巧妙地将小行距控制在25厘米、大行距80厘米,达到每亩6500株的合理密度,兼顾了通风透光与增产潜力。600亩玉米6月2日播种完毕,当晚即启动滴灌补水保墒。赵胜超说:“水肥一体化管理让农民能在拔节、出缨、灌浆等关键期精准补给,玉米生长更有保障。”
据介绍,传统玉米种植每亩仅约4200株,新技术直接增加2300株以上;化肥用量更从传统每亩140斤降至80斤。过去两年实践显示,采用新技术的玉米田亩产稳定超750公斤,每亩至少增收300元。
近年来,郾城区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的总体部署,狠抓玉米密植滴灌水肥一体化种植模式推广,当地按照“一区一方案、一镇一专家团队”原则推进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今年郾城区密植滴灌水肥一体化面积达到6万亩以上。
通过密植滴灌技术核心引领,集成单粒精播、化控防倒、“一喷多促”及适时晚收等关键技术,郾城区正全力深挖玉米单产潜力,确保技术模式精准落地,带动全区粮食生产能力向更高台阶迈进。(张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