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外媒消息显示,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已确定飞往日内瓦,与德国、英国、法国外长及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就核问题展开谈判。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谈判既未邀请中国和俄罗斯参与,美国也未直接介入,这与 6 月上旬伊朗方面曾提出的 “若美伊谈判需扩大范围,希望中俄加入” 的表态形成反差。
当时美伊正为第六轮间接谈判做准备,外界普遍预期中俄将参与其中,然而以色列对伊朗的袭击打破了这一进程。
为何此次谈判将中俄排除在外?关键因素在于美国的态度。尽管美国自身也未直接介入,但特朗普政府显然不希望中国在中东事务中发挥影响力,担心这会削弱美国的主导地位,同时扩大中国在该地区的存在感。
在西方观点看来,伊朗与英、法、德等美国盟友谈判,本质上是通过间接渠道与美国沟通。不过从伊朗的策略来看,这更像是 “边打边谈” 的战术运用 —— 既释放谈判信号,又保持军事应对的主动权,类似普京政府在俄乌冲突中的谈判逻辑。
当前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态度让特朗普政府颇感棘手。《纽约时报》等美媒注意到,一架 E-4B “末日飞机” 已停驻华盛顿附近空军基地。
作为 “美国国家空降作战中心”,这类飞机通常在核战争或国家遭遇毁灭性打击时启用,用于空中指挥。
此前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曾警告特朗普,称伊朗拥有可打到华盛顿的远程导弹,并将特朗普列为暗杀目标,这一警告显然引发了美方的警惕。
特朗普政府采取了两手准备:一方面备妥 “末日飞机” 以防不测,另一方面给出两周期限,表态将在两周内决定是否对伊朗采取行动。
这一时间窗口本质上是为谈判争取空间,反映出美国在是否军事介入问题上的犹豫。毕竟一旦开战,美国可能面临陷入中东战争泥潭的风险,而伊朗的远程打击能力也对美国本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从伊朗角度看,选择与欧洲国家谈判而非直接向美国妥协,既避免了谈判僵局,也为自身争取了外交缓冲空间。这种 “谈谈打打” 的策略既显示了应对危机的灵活性,也暗含对美国军事威胁的反制意图。
在中东局势持续紧张的背景下,特朗普政府的 “末日飞机” 部署与两周时限表态,实则暴露了其在军事行动上的顾虑。这场谈判究竟是缓和冲突的契机,还是新一轮博弈的开始,仍需持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