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市井长巷,藏着缕缕烟火气息。落日余晖下,小谷围千年古村北亭村正“上新”仲夏美景。
“原来村里环境杂乱,乱摆卖、乱停放,经过改造后,现在变得整洁、漂亮多了,一走出家门就是好风景。”近日,记者走进广州番禺区小谷围街北亭村,听到村民这样自豪地说。
小谷围街北亭村,位于小谷围岛西部,是广州大学城保留的四条村之一。早在南汉,南汉王就在北亭这一带修御花园,建昌华宫。从零散垦荒者在此定居,到聚居者正式聚族开村,发展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摄影:余春雷
“北亭村是保留的千年古村,承担着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等周边高校师生、居民群众日常购物、餐饮、消费等配套功能,但它与大学城周边公共区域的人文适配仍有一定差距。为激活北亭村传统底蕴、发挥自身特色优势,2024年7月,我们把北亭村作为大学城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进行培育,整合周边资源,聚力开展提升村庄风貌、人居环境、绿化环境等各方面工作,助力广州大学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集聚区。”小谷围街相关领导介绍说。
谋划先行:精准推进培育助发展
走进小谷围街,处处绿美相宜。番禺区和小谷围街把脉定向、统筹部署培育工作,制定提升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措施,高效推进10余个近期项目。积极发挥工作专班、工作会商机制效能,整合百千万专班、纪检监察、城管、规建、农村农业、执法及村委等力量,搭建点面攻坚作战联动桥梁,协同、有效督促工作进度。
多元投入:凝心聚力激活新动能
北亭村是新旧交替、现代知识与传统文化碰撞的现代村庄。在上足人员、经费、帮扶企业资源的基础上,北亭村引入了专业团队,结合大学城人才科创和岭南文化特色为北亭村设计项目;邀请相关职能部门指导规划编制和文物活化利用;组织人员实地考察新造镇秀发村、大龙街东沙村等其他镇街典型村培育情况,总结借鉴先进经验,转化提升措施,优化提升改造元素细节、亮点,针对性开展点对点攻坚作战,推动广州大学城优质生活圈片区提升工作成势见效。
人文生态:促进村庄融合焕新颜
北亭村以农产品临摆点周边改造为切口,积极打造既有“烟火气”也具“文艺范”生活街区。在临摆点划设了45个摊位,完善灯光照明、排气通风以及食品快检信息公告栏、公平秤等设施,实施规范化管理;设置流动商贩临时疏导点,引入餐饮小吃等经营业态,营造环境卫生、食品安全、管理规范、供给丰富的市场环境。据北亭村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处临摆点可以为村集体增加36万元的年租金收入。北亭村通过开展提升改造工程,努力建设、打造与广州大学城公共区域形态相适、服务同质的“优质生活圈”,优化村民生活环境,吸引更多人才和企业来到大学城,留在北亭,助推村庄高质量发展。
以前,北亭村临摆点周边环境较差。现在通过绿化提升,完成周边山坡平土造型、铺种绿植和花草籽共3020平方米,种植竹木136株。
从经济到环境,北亭村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美化升级的双驱;从颜值到内涵,北亭村实现了烟火气息和人文内涵的联动,通过典型村培育相关措施,营造往昔生活与现实场景、传统与现代、人文与生态交融呈现的街区特色。
据记载,北亭一带曾存在“荔枝红云”“盘龙晓月”“梅园香雪”“马埗归帆”“渭桥烟雨”“水云古寺”“蟹泉煮茗”“松岗夕照”这“昌华八景”,现仅存“渭桥烟雨”这一景。为唤起共同的记忆,留住乡愁,北亭村创新融入北亭“昌华八景”元素,设计绘制“渭桥烟雨”“马埗归帆”等文化墙绘300平方米。
村内有许多古风古貌建筑,古老的祠堂穿插在村落中间,青砖砌筑、彩画壁雕,别有一番风味。为提升村内人文建筑,北亭村联动开展周边“北亭乐社”、元始梁公祠、蚝壳屋等民俗文化建筑美化提升,翻新2个公共篮球场,为群众提供了一个基础设施完善、人文氛围浓郁的环境。村民可以在美化提升后的村里散步、运动、休闲,尽情享受“家门口的幸福时光”。
为推进村民廉洁家风教育、巩固廉洁文化教育阵地,北亭村把升级改造北亭村村心公园纳入“民生微实事”项目,联合广州美术学院开展彩绘共建项目,在栩栩如生的梅、兰、竹、菊等水墨丹青和“廉而洁,一身正气”的诗句下实现廉洁文化公园主题升级。“百千万工程”“绿美家园”“和谐北亭”等核心价值观主题标语和宣传画,更弘扬着北亭村刚健质朴、向上向善的文明新乡风。
摄影:余春雷
古村旧貌换新颜,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照进现实。村居激活新动力,小谷围街将继续以培育工作为引领,打造村居、科创腹地融合发展路径,推进村庄风貌、人居环境、绿化美化等工作,提升村居人文适配度,加力提速推动“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桂来 通讯员:华翠妃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时秀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