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湾暗流涌动:特朗普收手、中国表明态度、普京送来一个“不打的理由”

在德黑兰与特拉维夫之间的火光尚未熄灭之时,华盛顿却做出出人意料的一步停棋。

2025年6月19日,白宫发言人莱维特宣布,特朗普将在未来两周内决定是否对伊朗动武。这一表态,被视为美军“几近成形”的攻势骤然踩下了刹车——就在前一天,特朗普还在“空军一号”上语出惊人:“我不想谈判,我想的是终结。”

可仅仅数小时后,这位以善变著称的总统,再次显示出其外交风格的本质特征:模糊、摇摆、充满算计。

但在这模糊表态的背后,战争的阴影并未散去。

美军在中东的部署早已不再低调。“尼米兹”号航母改变航线,直扑波斯湾;“福特”号也即将向中东靠近;“卡尔·文森”号早已驻扎当地。如果三舰齐聚中东,美军那套熟知的“三航母开战”逻辑将再度上演。

海上集结的只是表象。来自本土的KC-135空中加油机、F-35隐形战斗机、B-1B战略轰炸机已分批抵达——这是空袭的前奏,也是摧毁伊朗纵深防御的序曲。正如美军惯用战法:轰炸先行、空中压制、打击核心、再由地面部队收网。

与此同时,另一个更隐秘的信号是:撤人

特朗普已公开敦促所有身在德黑兰的美国人立即撤离,而国防部也下令,驻中东美军家属可自愿返回美国。撤侨的动作,往往意味着战火将至,也是美方在规避伊朗对军事基地报复性反击中的民事代价。

伊朗当然不会坐以待毙。此前德黑兰已公布美军在中东的10个主要基地坐标,并警告称,“导弹已经上膛”。

特朗普政府的暧昧姿态表明,白宫尚未准备将这场冲突转化为全面战争,但手中的筹码,已然摆在桌上。只是,这场牌局的变数,并不只在美以与伊朗三方之间。

图片

普京通话北京

6月19日下午,中俄通话达成。普京在电话中开门见山地表达担忧: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的攻击行为,极可能引发区域性核风险。他明确表示,这一行为“极端危险”,将破坏核不扩散体系。

这番话既是给伊朗打气,也是在为俄罗斯自身的地区利益设立“红线”。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方的回应并未使用传统的“中立”修辞,而是清晰表态:

第一,“停火止战是当务之急”,直指以色列的袭击节奏需要刹车;

第二,“必须保障平民安全”,将问题焦点从国家对抗,拉回人道战场;

第三,“对话谈判是唯一出路”,虽为老调重弹,却在战争高悬之时,再次凸显外交路径仍未关闭。

最后,中方给出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表态:“中东不稳,天下难安。”这是对区域格局的高度提炼,也是一种国际责任姿态的外化。对北京而言,波斯湾如果彻底失控,不仅意味着能源市场的再次巨震,也可能彻底撕裂中俄在“非西方世界”中的战略分工。

三方剧本错位:特朗普的犹疑、中国的临界、俄罗斯的等待

回望这一系列事件脉络,美军从部署到撤侨,从发言到迟疑,再到俄罗斯的外交沟通,每一步都透露出一点:局势已超出单一国家控制。

特朗普不是不想打,而是不能打。他需要国内合法性支撑,更需要一种可以对选民交代的胜利。他深知一旦战争陷入拉锯,拜登时代伊朗泥潭的教训将重演于自己任内。

中国不愿意被卷入火线,但又不能对波斯湾的风吹草动保持“战略沉默”。

而普京更精明。他不出兵、不介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远观其乱”。他知道,只要美国在中东再次深陷,乌克兰战场的战略空间将立刻松动。

这是一场错位的三方剧本。没有一国完全掌握节奏,但每一国都在为自己谋得最佳位置。

下一步的关键,不在德黑兰,也不在特拉维夫,而在那个至今尚未作出“最后决定”的白宫——特朗普,手握命门,却不急着摁下开战按钮。

也许是为了等一个借口,也可能是为了等一次电话响起,来自北京,或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