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夺回伊朗”:反对派放话推翻哈梅内伊,政权裂缝正在扩大

当以色列的导弹穿透德黑兰夜空,击碎的不仅是混凝土,也击穿了这个政教合一国家最紧绷的神经。2025年6月,在一轮轮交火与斩首警告的夹击下,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政权遭遇了自“绿色革命”以来最突出的民间质疑。而这一次,来自街头的反抗声浪,正在与流亡者手中的“新政计划”交织,撕开了一道政权更替的想象之门。

6月18日,象征性的一个节点。那天起,不只是德黑兰被锁定于GPS坐标之中,伊朗的“国体”与“政体”,也被推上了国际观察的聚光灯。反对派力量,罕见地从散乱走向凝聚,从沉默转向进攻。

而打响“逼宫”第一枪的,是一个几乎被历史遗忘的名字:礼萨·巴列维——伊朗末代王朝的王子。他在美国流亡多年,如今站在屏幕前发声:“这场噩梦,是时候结束了。”他并未喊“复辟”,但他喊出了一个更为激进的设想——百日内完成政权过渡

图片

亡国之子归来:巴列维王子的百日构想

这个以“100天重建伊朗”为蓝图的过渡计划,一时间在伊朗国内外舆论中激起波澜。计划包括成立临时民族团结政府、举行全国自由选举、废除现有神权制度等核心议题。在视频中,巴列维王子措辞尖锐地斥责哈梅内伊政府:“核计划与人民无关,铀浓缩无法喂饱孩子。”

他的演讲很快引来响应。多位伊朗籍的诺贝尔奖得主、艺术家、律师、人权活动家联合签署公开声明,要求哈梅内伊立即辞职,建立以民主选举为基础的“民族团结过渡政府”。

声明中写道:“一个为核武野心和地缘霸权所驱动的政权,不可能代表人民。哈梅内伊政权的存在,正在以伊朗人的自由与尊严为代价。”

这一切本不新鲜。伊朗人早已在不同场合走上街头——教师罢工、司机堵路、女性抗议强制头巾——但这一次不同的是:抗议首次与“政权替代结构”结合起来,提出了可执行的替代方案

焚像与视频:街头的隐喻与真正的火种

哈梅内伊的政权曾靠革命卫队、宗教机构和信息封锁维系权威。但如今,社交媒体正在成为新一轮“数字起义”的孵化器。互联网上,一段段抗议视频悄然流出:人群焚烧霍梅尼画像、在广场高喊“我们要生活,不要导弹”;孩子们模仿军人向空中发射玩具火箭,讽刺被以色列空袭致死的伊朗革命卫队总司令萨拉米。这不是嘲笑死亡,而是对战争机器的悼词。

社交网络上的一条热门评论写道:“我们不是为了铀浓缩而生,也不会为了核计划而死。”这句话在不到12小时内被转发十万次,配图正是一张身穿工装的伊朗卡车司机,高举“停止战争”标语。

而就在这场网络风暴扩散之时,伊朗内政部却陷入“沉默模式”:不评论、不回应、不打压。似乎连政权自身也感受到了那种久违的,被动失控感

权力的钟摆开始松动?

从政权稳定结构来看,哈梅内伊的合法性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一是神权法统,二是革命卫队的强硬维稳,三是敌对环境所催化的“对外威胁论”。但如今,这三者都正在显露疲态:

神权法统:在“天启政治”碰撞“生活现实”时,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了后者。他们用网络匿名发声,用拒绝参军表达不满,用焚烧圣像质疑教义。

革命卫队:作为哈梅内伊的“刀与盾”,如今成了以色列导弹的“活靶子”。萨拉米之死削弱了革命卫队的心理优势,也让更多军人开始质疑,他们到底在为谁效忠?

敌对环境:特朗普对伊朗的极限施压、以色列的空袭固然仍在继续,但这一次,民众已不再把“外敌”当成遮羞布。他们问得直白:“你让我们挨炸,换来什么?”

权力的钟摆并未彻底倒向反对派,但它已不再稳定地悬于旧日中心。巴列维王子的出现,虽远未成为现实统治者的候选,但却已经成为合法性真空中最具象征意义的“临时影子”

政体裂变,是否注定无果?

当然,哈梅内伊依然掌控着关键的国家暴力机器。从监控、司法到情报体系,其政权架构仍在高压运作。反对派提出的100天计划,并不意味着他们真的能在三个月内接管国家,但它象征着一种政治转型的可能性即便无法马上登台,也能撕裂神权政体的合法性叙事

而德黑兰街头那些未被打压的抗议画面,或许正说明一件事:这一次,连政权自己也在犹豫,是否要将火焰再度扑灭,还是学会与烈火共存。

哈梅内伊尚未回应巴列维王子的宣言。但在2025年这个动荡之年,未来走向仍然扑朔迷离。

历史从不缺震耳欲聋的口号,也不缺仓促写就的过渡蓝图。真正稀缺的,是在百年孤独与百年制裁中仍未倾覆的国家意志。100天也许足够燃起幻想,却未必能撑起一个现实的国体。

民众可以质问导弹为何优先于面包,但也明白,没有国家的完整,就没有面包的归属权。在这片饱经风霜的土地上,政权不一定完美,但混乱从未是救赎。哈梅内伊或许迟暮,却仍是伊朗走出废墟时最后一根未断的梁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