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的概念,乡村振兴从此成为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茶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之一,茶叶是株洲市重要的农产品。尽管株洲市在发展茶产业方面具有气候、生态、交通、区位等优势,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但茶产业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推动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其综合竞争力、促进茶产业的发展对推进株洲市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将结合株洲市特色茶文化和茶产业现状,积极探索适合株洲茶产业发展路径。
1、产茶历史悠久
株洲产茶历史悠久,株洲市炎陵县是古时的“茶王城”,茶陵县是全国唯一以“茶”字命名的县,茶陵县(包括现炎陵县)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茶经》有云:“茶陵县所谓陵谷生茶茗焉”。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将茶陵列为唐代三大产茶地之一。同时《茶经》有云:“神农葬茶乡(今炎陵县塘田乡炎陵村)”,茶陵县、炎陵县因与神农结缘,被誉为“茶祖故里”,享有盛名。
《本草纲目》中述:“楚之茶……则有湖南之白露,长沙之铁色,岳州之巴陵,辰州之溆浦,湖南之宝庆、茶陵。”说明早在400多年前,株洲市茶陵县及周边区域就是著名的产茶区。明清时期大量茶叶通过茶马古道经广州出口到国外,株洲具有一定的茶产业基础。
2、地理位置优越
株洲市是一座四方通达的城市,京广铁路和沪昆铁路在株洲交汇成为中国重要的“十字型”铁路枢纽。株洲还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成员、长株潭城市群核心之一。区位优势明显,水、陆、空交通密布,与各大城市和国际间交通便捷,为茶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基础。
3、气候条件适宜
株洲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降水充沛,昼夜温差较大,位于中国黄金产茶带,非常适合高品质茶树的生长。株洲市统计数据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株洲日照充足,严寒期短,无霜期长达286天,年平均气温16~18 ℃,年平均降雨量1400~1700毫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是湖南著名的茶叶生产基地。
4、土壤环境优异
株洲市地处罗霄山脉西麓,丘陵总面积达473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2%。境内山峦叠嶂,岭谷相间,河川纵横,具备生产名优茶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属湖南省优质绿茶、红茶带。产茶区土壤肥沃,土壤主要为紫色砂页岩、板页岩发育而成的红壤以及第四纪红粘土发育而成的红壤,土层厚度较厚,土壤有机质含量在25‰左右,符合茶叶生产种植的要求。
株洲市茶产业发展现状
1、政策支持
2022年,《湖南省茶产业发展促进条例》发布实施,建立健全促进湖南省茶产业发展的协调机制,研究解决茶产业发展中涉及的基础建设、资金投入、品牌建设等问题。
株洲市出台的《株洲市市本级乡村振兴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株农联[2021]24号)规范了乡村振兴专项资金的管理及使用,并提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要求。
2、茶园基地建设
据统计,株洲市现有茶园面积9333公顷(含野生茶),2023年新增633公顷。百亩以上茶园40多个,4个茶叶基地被评为国家园艺作物标准园,5个茶园被评为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2个茶园入选“湖南十大最美茶园”,建有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公园——中华茶祖文化园。
建成攸县酒埠江镇慈联村、炎陵县龟龙窝和船形新生村、渌口区南阳桥乘霞垅4个国家级茶叶标准园;炎陵龟龙窝生态茶园、洣溪茗峰茶园、茶陵茶祖印象园、株洲利达茶业4个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拥有“湖南十大最美茶园”——炎陵龟龙窝生态茶园。认证有机茶生产基地2个、绿色茶生产基地4个。
根据株洲市茶产业发展规划设计,预计2019年~2028年,茶园标准化建设投资15亿元,茶厂加工规范化建设投资7.5亿元,产品品牌化建设投资580万元,科技研发投入1350万元,促进株洲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3、茶叶产量及产值
株洲市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3年株洲生产的茶叶以绿茶和红茶为主。茶叶总产量为2645吨,其中绿茶2368吨,红茶250吨,其他茶27吨。主栽的品种有黄金茶、软枝乌龙、白叶1号、碧香早、槠叶齐和野生群体种。
据株洲市农业农村局登记数据显示,株洲市茶叶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2023年底株洲茶产业农业(一产)产值1.6亿元,加工(二产)产值1.2亿元,茶旅产值4680万元,综合产值7.3亿元。
4、茶叶企业
株洲现有规模企业37家,自主加工企业25家,茶叶合作社153家,省级茶叶龙头企业5家,市级以上茶叶龙头企业12家。其中茶陵县省洣江茶场和攸县省网岭茶场是2家国营企业。各县较有影响力的茶企有炎陵神炎春茶场、大院高山乌龙茶场、攸县慈峰有机茶厂、醴陵雅博茶场、渌口区利达茶叶公司等。
5、茶叶品牌
地方品牌有“万阳红”“洣溪茗峰”“洣江翠芽”“慈峰”“神农福”“茶祖·三湘红”“犀城野生红”等。湖南省级著名商标有“炎陵”“万阳红”等。这些品牌在国内外斩获多项奖项,“茶祖·三湘红”入选“湖南十大创新产品”,并在米兰世博会中国茶文化周闭幕式上成功斩获“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骆驼奖”;洣溪茗峰野生红茶不仅获得了“国饮杯”“中茶杯”一等奖,还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金树叶茶叶评比中获银奖,被选送为中国与苏丹建交60周年的国礼。
株洲市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1)政策配套不优,组织程度较低
茶产业从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都需要统筹协调,沟通协作。但由于目前株洲市茶产业还没有建立完整的沟通、协调、合作机制,产业链上中下游联系薄弱,产业发展缺乏韧性。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产业发展规划及税收优惠政策,但在产区规划、品种引种、产品升级等方面,还没有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还需要继续出台相关的配套措施。
(2)品牌效应不强,发展后劲不足
株洲虽然产茶历史悠久,株洲市部分茶企有自主品牌,但茶产业综合实力不强、茶品牌知名度与国内外知名茶企相比较低。因为株洲市龙头企业不多,茶叶品牌在市场上知名度不高,到目前为止,株洲还没有统一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株洲每年消费的茶叶达600~700吨,但是90%是株洲市外所产茶叶,本地茶既缺产量又缺品牌,市场占有率低,难以带动后续发展。
(3)服务效能不足,体制机制不完善
株洲市在发展过程中,建立了“龙头企业+合作社+茶农”“合作社+茶农”的利益联结机制,但茶农缺乏专业培训,未掌握先进的种植加工技术。政府与科研机构建立常态化联系,但合作的稳定性不强、约束力不足;每年选派的省市科技特派员中,茶学领域的专家占比不高,技术指导有限。
2、市场资源配置能力弱
(1)聚集效应不足,辐射带动有限
株洲茶叶生产作坊小且分散。受小农思维的局限,茶农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进一步扩大生产、更新茶树品种、改进生产设备的想法,产业发展动力不足,聚集效应有限。发展现代化厂房需要投入土地租金、修建厂区、加工设备等生产资料,前期投入大、回本周期长、经营风险高,因此,茶叶企业扩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意愿不强。
(2)茶园管理粗放,良种普及率不高
株洲市60%以上的茶园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所建。部分茶园忽视建园质量、管理粗放,导致茶园内树势衰老。茶叶换种改植的成本较高,茶农对树龄老、品种差的茶树进行更新换代的意愿不强,导致无性系茶树良种普及率低。多数适宜种植茶树的地区,无性系茶树良种的比例不到5%,严重制约了株洲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3)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不足
茶产业作为株洲市农业经济的基础产业,产区发展不平衡、产业链短。茶产业链中,种植比重较大,精深加工较少,特色茶产业发展缓慢。缺乏附加值较高的育种研发、茶叶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等环节。
3、其他要素的带动作用有限
(1)思想观念受限,人才资源缺失
发展现代化茶产业,对农业人员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要求较高。株洲市2022年乡村人口106.58万人,较2021年减少1.99万人;2021年乡村人口108.57万人,较2020年减少3.62万人,乡村产业人力资源日益紧张。株洲市产茶地多数位于山区,大部分青壮年选择到大中城市务工,更导致茶产业从业人员老龄化程度日益增加,在茶叶生产季节,临时用工强度加大,常常导致季节性用工紧张。
(2)产业融合度不够,文旅氛围不足
茶文化引领带动作用有限,茶旅融合项目开发力度不够,没有依据株洲市资源禀赋,开展特色茶文化旅游。茶文化基础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宣传途径较为单一,大部分集中在与政府进行官方合作的营销渠道上,没有更多、更广、更深层次地加强宣传,导致消费者对株洲茶叶品牌的认识不够、了解不足。
1、坚持政府主导,加强茶产业发展规划和公共保障
(1)优化产业结构,规划企业布局
加强政策扶持。一方面,积极扶持龙头企业。淘汰生产模式落后、产能低下的茶企,培育规范化、规模化的茶叶龙头企业。加大对符合市场需求的高品质茶的研发、生产、推广与销售。
另一方面,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组织中小企业和零散农户形成茶产业联盟,整合零散的茶园资源,将分散在村民手中的茶叶种植地集中流转,实现集约化生产,保证茶叶稳产、稳质供应。利用株洲北斗规模示范区的资源优势,发展具有株洲特色的“北斗+”农机,推动农机装备数智化改造,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性的茶叶生产加工企业。
(2)突出地域特色,形成优势品牌
充分利用株洲市“茶祖文化”的文化优势和产品品质优势,打造区域品牌。一是挖掘茶文化内涵。结合“茶祖文化”背景,丰富茶叶品牌内涵,规划设计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切实增添品牌文化底蕴。
二是创立和推广区域公共品牌。将茶祖文化精神内涵渗透进品牌建设全过程、各方面。株洲区域内所有茶产品,既要加强自身品牌建设,也要标注“茶祖文化”标志,打造地域名片。
三是加强品牌宣传。通过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宣传株洲“茶祖文化”,在公共交通枢纽、公园、商场、办公楼等流动人口较多的位置设置广告。组织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相关展会,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宣传推介株洲茶叶品牌。
四是推动文旅融合。株洲市布局13条产业链,茶产业作为绿色农产品与食品加工的一部分,可以与文化旅游与创意包装产业链加强对话合作。通过茶叶文化旅游项目,综合利用各条产业链资源,扩大株洲本土茶叶的影响力及知名度。
(3)创新服务理念,提高政府服务效能
高度重视政府服务职能的创新强化,为株洲茶产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完善政府服务机制。在茶叶生产片区按比例选拔种植示范户,对示范户进行专业培训,示范户在当地推广优质的茶树种植模式,实现技术共享、资源互助。主管部门编制茶知识手册、拍摄宣传视频,通过互联网、宣传栏、村级广播等方式向茶农传授最新的种植知识和生产理念,促使茶农掌握更加先进的技术。
二是推进综合服务体系建设。茶叶生产过程存在复杂性,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都会影响茶产业生产效率。因此,要推进建立资金来源充足、基础设施完备、技术人才活跃三位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提高茶叶生产效率。
三是加强县市级科技特派员机制。利用湖南省科技特派员机制加大茶叶产业科技特派员的派遣力量,增加县市级茶叶领域的科技特派员人数,扩大科技特派员的对接服务点;建立株洲市茶学科技服务机构,与湖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签订院士(专家)科技服务团合作协议,明确技术人员职责、流程、补贴等。选拔责任心强、专业能力过硬、沟通能力较高的人员下乡服务指导。
四是开展走进优质企业调研活动。利用株洲市先进制造业企业发展较好的优势,组织茶叶生产企业走进中小航空发动机、先进轨道交通、先进硬质材料等株洲市战略优势产业调研学习,借鉴龙头企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制定出一套具有株洲特色的茶产业发展规划。
2、激发科技赋能,引导资源有效配置
(1)提升茶园规模化种植水平
茶园规模化种植,可以促进茶农增收、发展农村经济。一是提高茶树良种比例。加强政府引导、吸纳社会资本等多种方式,引入特色、优质品种,栽培繁育良种茶树,更新现有茶树品种和改造种植基地,提高茶叶品质,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茶产业的收益回报率。
二是实施标准化生产。加大对茶产业人、财、物等各种资源要素的投入。积极宣传和推进茶厂优化生产技术,通过免费培训方式提升全市茶叶生产标准化水平。完善茶叶生产台账,严控质量安全问题,做到可追溯、可问责。
三是优化茶园布局。大力发展高山绿色有机茶园,将“高山云雾”出好茶这一地域特色进一步凸显。
(2)提高茶叶加工水平
提升茶叶企业的利润率和市场占有率,必须完善茶叶生产水平,提高产业科技含量。一是设备升级更新。在株洲市现有茶叶生产企业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设备改造升级,逐步淘汰落后的设备,与渌口区农业机械公司、株洲志恒实业有限公司等农机公司加强合作,为本土茶叶加工企业提供优惠购机政策,促进株洲本土茶叶企业生产设备更新换代。提高茶叶生产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使茶叶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得到保障,顺应快节奏、智能化生活的新趋势。
二是丰富茶类品种。以绿茶为基础,持续推动茶产业由单一的绿茶生产向以绿、红茶为主,兼顾黑、白、黄茶类加工的多茶类发展方式转变。
三是延伸产业链。把握市场需求,生产多种茶相关产品,如新茶饮、茶食品、茶叶提取物、保健品、生活用品等衍生产品。为传统茶叶产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形成布局合理、高低搭配的产品线,增加产品附加值。组织株洲市文化旅游及创意包装产业链的专家设计各类衍生产品的包装,促进茶叶相关产品的营销与销售。
(3)搭建销售平台
建立适度规模的茶叶市场、降低物流成本、拓宽销售渠道、增强市场竞争力。打响“茶祖文化”区域品牌、扩大株洲茶叶销售渠道。
电子信息时代,互联网走入千家万户,茶产品的零售渠道也进一步扩宽。网络销售为株洲茶产业带来商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挑战。首先,建立株洲市茶产品的网络销售平台,通过直播带货、开通网店等方式,进一步扩大茶叶产品线上销售量,实现株洲市茶产品电子销售的快速发展。其次,对已经建立的网络销售渠道进行优化升级,不断完善电子商务、茶叶交易、物流运输、质量检测、信息共享等内容,打造出一条具有株洲特色的茶产业链,为互联网销售提供坚实的基础。
3、重视社会参与,提升乡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1)加强专业人才培育
人才是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分别与湖南农业大学和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建立茶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培训从事茶叶种植、茶叶加工、产品包装、商品营销、企业管理及产品创新等方面的专业人员。既可“走出去”,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前往国内外茶叶生产加工的先进地区开展调研学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也可“请进来”,邀请高校、研究机构、其他先进茶厂等专家,开展养护技术、茶树种植、生产加工、茶文化表演等方面的培训,实地指导株洲茶产业发展。
人才是企业长足发展的关键因素,要通过多种方式,充分调动企业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企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要常年开展技能培训,培养茶叶生产与贸易各环节的优秀人才。
(2)营造产业文化氛围
基于株洲市自然旅游资源的优势,利用茶文化底蕴基础,深度促进茶旅融合发展,丰富以“茶祖文化”为核心的茶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具有观赏价值和游玩价值的有机茶园。
比如,结合《茶经》等书籍,搜集株洲历代与茶有关的名人轶事、传说、谚语、诗词等编辑成册,打造株洲市茶文化“金名片”。同时,以多种形式宣传弘扬“茶祖文化”等株洲独有的茶文化,不断挖掘“株洲茶”的文化内涵,实现茶产品与茶文化的协同发展。将茶文化嵌入当地旅游中,开展“茶祖”品茗、茶叶冲泡技巧展示等文化活动,让来株游玩的游客,既观赏到株洲市的风土人情,也品尝到株洲市的清香茶叶,还能带动茶产品的消费。
结语
株洲市茶产业拥有独特的自然地理优势和人文历史价值,不仅是展示地域特色、自然资源、人文历史的一扇窗口,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大引擎。
在科技、资源、人才、创新及资本等多元素良好配置中着力提升茶产业的生产效率,持续创新产品,培育龙头企业,推出新产品、新服务,从而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区域优势和竞争力,这对促进株洲茶产业发展、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中国茶叶加工微信公众号
编辑:李曙光
二审:俞强年
三审:高晓燕
往 期 精 彩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