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钱稳政还是豪赌未来?李在明再次推出147 亿美元刺激案,韩国危机感全面爆发

一场政治豪赌,在6月19日的首尔正式揭幕。

刚刚上任不到三周的新总统李在明,直接祭出一纸总额高达30.5万亿韩元的补充预算案,力度之大、节奏之快,打破韩国历届政府常规。其核心内容——全民发放代金券,直接送钱到人、送政策到户,试图以一场“现金总动员”击穿当前低迷的消费信心与政治困局。

表面看似经济刺激,实则是一场信任博弈,更是一场统治意志的快速定调。

图片 

全民补贴的背后,是沉重的财政赌注

根据韩国财政部发布的预算细节,本轮追加预算中,约20.2万亿韩元为新增支出,其中10.3万亿将用于刺激经济增长和支持脆弱行业。按照方案,大多数人将获得面额为25万韩元(约合180美元)的代金券;其余人群则根据收入高低有所浮动,最低15万,最高50万韩元。

这是李在明的标志性政策。他曾在担任城南市市长期间就推行过类似计划,并在疫情期间由前总统文在寅推广至全国。此次升级版全民补贴,不仅是一次政策复制,更是一次国家信用的重押:政府以财政赤字为代价,为市场注入信心,也为其执政合法性注入燃料。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为弥补巨额财政缺口,韩国将通过增发19.8万亿韩元国债融资。这将使本年度财政赤字率升至GDP的4.2%,政府总债务比例升至49%,创下历史高位。面对通胀压力、消费趋冷与出口下滑的三重夹击,这样的财政手笔到底是及时止损,还是饮鸩止渴,舆论分歧极大。

图片 

政治兑现,还是民粹起手?

李在明此举并非无的放矢。他在6月3日的大选中胜出时,已承诺“扩张性财政路线”,而目前执政联盟掌控国会,几乎无障碍推进立法。这让外界普遍认为该预算案将在6月23日顺利通过。

但反对派却指责此举为“以撒钱换支持”,认为这是一场“以债转票”的短期民粹操作,将拖累国家长期财政可持续性。特别是李在明急于“政治站稳”的背景下,此举更显赌性浓重。

值得注意的是,李在明政府并未将本轮预算全部押在“发钱”上。除补贴之外,预算还包含对中小企业贷款重组、AI投资、建筑业刺激等结构性投入,意图通过结构转型与刺激消费“双轨”发力。这一布局虽具技术逻辑,但其成效仍需时间验证。

图片 

外患加剧,韩国“自主财政”空间压缩

本轮补充预算出台的时间点,正值韩国经济承受双重外压。其一,是来自美国特朗普政府的新一轮关税与技术壁垒,严重冲击韩国出口依赖型结构;其二,是尹锡悦遗留的政治后遗症与军政危机,仍在持续影响投资信心。

韩国央行日前将全年经济增速预期从1.5%下调至0.8%,并已连续四次降息释放流动性。但传统货币政策效果逐渐钝化,才迫使李在明以财政政策强推市场恢复。

然而,外部不确定性依旧悬顶。包括对美出口波动、韩元汇率承压、地缘局势紧张等,都让这场财政大投放面临边际收益递减的风险。

图片 

是破局,还是一次性动能透支?

回顾历届韩国总统的施政节奏,极少有人在就任不到一个月就全面启动财政干预并推动全民补贴机制。这种“急启大刀”的风格,是李在明政治性格的缩影,也反映出当前韩国内部压力之深重。

他在宣布预算案时表示:“现在是政府出面担当的时候。”这句话背后,是他试图塑造“危机中干预者”的国家形象。但在实操层面,财政账本写着的是另一种数字逻辑:预算赤字扩大、债务上限临近、政策持续力堪忧。

这是一场速度与耐力的较量,也是韩国当代最强烈的一次“经济政变式尝试”。

李在明能否借此转危为机、构建属于自己的政策铁三角,仍需市场与选民共同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韩国的新一轮博弈已经开始,赌注是全民的信任与未来。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