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周学津/文 牛宏超/图)“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今年的三伏是7月20日至8月18日,三伏贴开贴在即。6月19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了解到,连续14年作为北京市“冬病夏治三伏贴”专项工作指定用药的“温阳化痰穴贴”正在加紧制作,即将奔赴北京市700余家医疗机构。
“目前,我们每天能够生产50万贴左右,今年预计生产1500万贴。”北京中医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肖薇表示,“温阳化痰穴贴”很受欢迎,2024年北京中医医院“温阳化痰穴贴”调拨量占全市医疗机构冬病夏治三伏贴使用量的80%以上。
在北京中医医院制剂生产车间内,肖薇介绍,“温阳化痰穴贴”由炒芥子、细辛、百部等6味药组成。炒芥子性温、味辛,温肺豁痰利气,也可加强皮肤对其它药物的透皮吸收作用;而细辛性温、味辛,能够祛风止痛、温肺化饮;百部性微温、味甘、苦,有润肺下气止咳的效果。“这些药物均归肺经,有温肺化痰、止咳平喘的效果。”
“温阳化痰穴贴”由炒芥子、细辛、百部等6味药组成。
工作人员进行称量辅料,依次称量所需的蜂蜡、食用油及蜂蜜。
将辅料在规定温度下熔融后,将熔融完成的辅料盛出备用。
肖薇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温阳化痰穴贴”的制作从原辅料准备开始,炒芥子、细辛等中药饮片检验合格后,按配方比例进行粉碎与混合。蜂蜜、食用油等辅料称量好后在设备中加热熔融。
将熔融好的辅料倒入混匀好的6味中药饮片的药粉中制成软材。
将软材使用压片机压制成片状。
工作人员在处理压片后的材料。
内包装将胶贴纸膜层揭开,将药片放入褙衬层中间部位,合上纸膜层,装入包装袋内,每袋装3贴。
内包装完成后,进行装袋、封口。
“制好的软材很像一大块‘面团’,充分‘揉搓’后,经机械涂布成平整薄片,再由压片机冲压成0.5克每贴的圆药片,经过包装后就成了‘温阳化痰穴贴’。”肖薇说,胶贴采用防过敏无纺布作为背衬,可以降低皮肤不良反应率。
“三伏贴有特定的适用人群,适合秋冬季易发作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鼻炎患者,以及体虚易感冒、反复咳喘的儿童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三伏贴每伏连续贴敷3日,贴敷于穴位,每一穴位贴敷一贴,一日1次,每次儿童3岁以上2~ 4小时,儿童3岁以下1~ 2小时,成人6 ~ 8小时,或遵医嘱。”
肖薇提醒,在治疗过程中,还要注意贴敷后应避免剧烈运动及大量出汗,以防药物脱落;尽量减少电扇、空调直吹,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贴敷期间的饮食宜清淡,尽量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等食物;应慎食海鲜、牛羊肉等。取下贴敷药物后,可用清水冲洗局部。不要搓、抓、挠局部皮肤,也不要使用洗浴用品或涂抹其它药品,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小儿、久病、体弱、消瘦者,贴敷时间宜短,并应在贴敷期间密切注意有无不良反应。”肖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