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旅游”产教融合研讨会,共促全球文旅产业发展与人文交流

 BISU 

6月18日下午,“中文+旅游”产教融合研讨会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举办。摩洛哥驻华大使阿卜杜勒阿德尔·安萨里、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二级巡视员席茹、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副主任胡志平、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二级巡视员徐建姝、沙特驻华使馆文化参赞艾哈迈德·艾·扎赫拉尼、突尼斯国家旅游局代表处首席代表阿努尔·切图伊、埃及旅游推广局专家穆罕默德·艾尔谢尔贝尼等中外嘉宾出席会议。会前,党委书记常宇,党委副书记、院长计金标会见中外嘉宾。此次研讨会汇聚了国内外教育领域和旅游行业众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在“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与中外文旅产业合作的创新路径,紧密连接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实现深度融合发展。研讨会由党委常委、副院长郑承军主持。


图片

“中文+旅游” 产教融合研讨会现场



“中文+旅游”

在开幕式上,计金标全面总结学校“国际中文+旅游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建设成果,强调未来将重点强化资源建设,加快双语教材与课程资源开发;拓展校企合作,积极促成高校与企业供需对接,共建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推动国际产业合作项目实质性落地;构建标准体系,提升我校在国际人才培养领域的标准引领力。


图片

党委副书记、院长计金标致辞


席茹强调,未来要进一步推动“中文+旅游”产教融合纵深发展。教育部将加大政策支持,鼓励高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同时,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借鉴先进经验,提升“中文+旅游”产教融合的国际化水平。


图片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二级巡视员席茹致辞


胡志平提出,希望中外各方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达成共识,语合中心将继续携手中外院校与旅游行业的机构企业,大力推动“中文+旅游”产教融合发展,为促进人文交流、民心相通、文明互鉴、经济发展及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图片

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副主任胡志平致辞


徐建姝期待通过研讨会,进一步凝聚共识,深化产教融合机制,探索“中文+旅游”人才培养新路径、新模式,推动更多企业和高校参与进来,赋能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提升首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图片

北京市教委二级巡视员徐建姝致辞


联合国旅游组织国际发展与合作部主任杰米・马亚基(Jamie Mayaki)在视频致辞中指出,“中文+旅游”理念的提出意义非凡,应设计前瞻性的联合课程,响应市场需求,提供高质量的实习与学徒岗位,促进高校与行业之间的双向交流,开展合作研究与创新项目等。


图片

联合国旅游组织国际发展与合作部主任

杰米・马亚基(Jamie Mayaki)视频致辞


郑承军代表学校发出建立“中文+旅游”中外校企合作平台的倡议,聚焦需求导向与订单培养、共建实践平台及能力转化、协同创新与服务产业升级、资源共享与生态共建等方向,打造开放、共享、创新的国际合作网络。倡议获得积极响应,各方将携手打造“中文+旅游”教育新范式,共促全球文旅产业发展与人文交流。


图片

共建“中文+旅游”中外校企合作平台倡议


艾哈迈德·艾·扎赫拉尼分享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中文教育与文化旅游合作的机遇与挑战。华侨大学旅游安全研究院院长、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安全研究基地主任郑向敏从中国“和”文化视角,阐述“中文+旅游”融合如何体现“和谐”与“和美”。美团文旅行业副总经理邢丽涛以美团出海实践为例,介绍了企业对“中文+旅游”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李柏文从“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阐明“中文+旅游”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广阔空间。广州国际人才交流协会秘书长李威分享了“一带一路”倡议下校企协同出海与本土化国际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图片

专家分享主旨演讲


来自突尼斯、埃及、摩洛哥、叙利亚、也门的阿拉伯旅游界专家、学者以及东北财经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旅行社协会在线旅行等各高校、企业、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中文教育及文旅合作的机遇与挑战、国际中文教育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新路径、数字化时代国际化文旅人才培养创新举措和校企合作推动旅游服务提质升级4个核心议题进行研讨。


图片

研讨会分论坛现场


图片

未来,各方将以此次研讨会为新起点,把研讨成果转化为切实行动,不断创新合作模式,拓展合作领域,为推动全球文旅交流合作、促进文明互鉴、增进各国人民友谊贡献智慧与力量,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中文与旅游携手在世界舞台绽放更加耀眼的光彩。


图片

与会人员合影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翔宇东方新闻社出品

来源丨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中东学院

编审丨徐满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