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
《春砂仁志》首发式在阳春市档案馆举行
该书的出版为春砂仁产业升级
提供了历史镜鉴
为文化传承搭建创新平台
据了解
此次首发的《春砂仁志》
由阳春市档案馆编撰
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该书以“溯源、传承、创新”为主线
用科学严谨的笔触
梳理了春砂仁从唐代载入药典
明清时期列为宫廷贡品
到现代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完整脉络
《春砂仁志》系统整理了春砂仁的品种特质、种植技艺、炮制方法、食药价值及民俗文化,既是春砂仁的“百科全书”,更是擦亮春砂仁“金名片”的重要文化工程。
一粒春砂勾勒千年文脉
这颗“小果实”有何神奇之处?
春砂仁是著名“四大南药”之一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作为砂仁中的上品
春砂仁十分有“个性”
它的根系与菌丝共生
不接受大棚“驯化”
只愿意寄生在桫椤、杉树荫蔽下的腐殖层
如此“桀骜不驯”的春砂仁
却对阳春的土地“情有独钟”
在昼夜温差显著的阳春,68.37%的森林覆盖率成为了春砂仁的“天然温室”,林下春砂仁肆意生长,气芳香而浓烈,味辛凉、微苦。
因具有养胃暖宫、补肺益肾、理气安胎等功效,春砂仁被当地人用作烹饪佐料。享有“北有高丽参,南有春砂仁”的美誉。
2025年4月
春砂仁与新会陈皮、化橘红一起
入选“广东三宝”
由此被更多人熟知和喜爱
在阳春
春砂仁的传奇故事是源于一场牛瘟
相传很久以前,阳春遭遇严重的牛瘟,全县范围内的耕牛纷纷病倒,唯独蟠龙金花坑附近的村庄幸免于难。
当地的老农民们对此感到非常好奇,于是他们询问当地的牧童。牧童嘴里嘟囔着“牛儿快吃草,牛儿长高高”。老农们意识到草的作用,跟随牧童来到金花坑,摘下几粒果实放入口中,瞬间感受到一种香、甜、酸、苦、辣的气味冲入了脾胃,感到十分舒畅。
后来大家发现那些受了风寒引起胃脘胀痛的人服用了这种草的果实后,病很快就痊愈了,于是广为药用。
据华南农业大学检测显示
阳春砂仁乙酸龙脑酯含量达3.38%
为外地砂仁的数倍
这是暖胃止痛的核心成分
在阳春市春城街道
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
每天清晨,都有五六辆大巴
载着数百名授粉工浩浩荡荡开进山谷
春砂仁授粉作业的艰辛远超想象
授粉工需长时间保持半蹲姿势
在植株间缓慢挪动
为不踩坏脚下花朵
只能足尖试前行
膝盖常常由于长时间弯曲而颤抖不止
在阳春
每一位从业者都将春砂仁视作“粒粒黄金”
对品质要求极高
春砂仁采摘后
要经历三清、三烘、三焙、三熏
十二道复杂工艺制作
来源 | 阳江日报 阳春微报 南方+等
整理 | 周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