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窝窝里援建藏羊“豪华”新家,牧民有了新生活

6月17日下午,驱车从祁连县城出发,沿着被誉为青海“独库公路”的祁连9号公路西行,沿途丹霞地貌和林海草原等美景徐徐展开,尽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二三十公里后,扎麻什乡附近的山坡,一群群祁连藏羊正悠闲地啃食着沾满雨珠的牧草,成为公路上亮丽的一景。不远处的山窝窝里正是来自山东滨州的援青队伍给它们建设的新家——河北村“万只藏羊”养殖基地。

图片

站在山坡上,整个养殖基地概貌尽收眼底。一间间如同厂房的装配式生态环保羊棚有序成排搭建,每间棚子前有一个铁网围起来的小院子,小院子门口还立着路灯。不少院子里有小羊羔在悠闲觅食。

祁连县政法委派驻河北村第一书记郭军春指着羊棚说,“以前这片山窝窝是村民旧的宅基地,因为离水源有点远,而且旧村有滑坡、泥石流风险,后来就搬迁到旁边的新村。现在这里变成了藏羊的新家。”

据了解,河北村背靠祁连山下绿色有机认证草场,畜牧业一直是村里的优势产业。大多数牧民将简易棚圈建在自家院子里,人羊共生,有时会面临着疾病困扰。此外,每逢冬天小羊羔出栏成活率不高的问题,也是压在牧民心里的一块石头。

“滨州的援青干部人才来到这里后,他们通过调研了解了村里和牧民的困难后,投入1000万元援建资金,在河北村旧址上新建占地40亩的藏羊养殖基地,新建27栋装配式生态环保羊棚、15栋贮草棚及殖场内部道路、排水沟等基础设施。小羊羔冬天出栏的成活率特别高。”郭军春说,算上其他资金支持,养殖基地目前共建有58栋羊棚。此外,第五批滨州的援青干部还帮助羊棚通上了自来水。藏羊养殖基地基本形成了畜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养殖方式。

图片

藏羊入住新家,牧民搬迁新址后生活迎来新变化。“一个羊棚120平方米,最多能养殖100只左右的小羊羔和母羊。有时候,牧民一个人可以同时管理好几个羊棚。羊羔长大后,就可以转场到外面的草场生长。”郭军春说,每天牧民骑车二十几分钟就能从家到达养殖基地,通过高效的养殖,他们还能腾出更多时间挖虫草和外出打工赚钱。

养殖基地成功运行后,河北村和村民对于未来的藏羊养殖有了底气,有效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增加村民收入。郭军春说,基地年可出栏育肥羊1600只,羔羊3200只,带动村集体年增收8万元。目前每个羊棚的租金为1800元,每年可以为村集体产生超过10万元的收益。通过这些棚舍养殖,小羔羊的成活率提升后,牧民租赁一个棚舍一年的收益也能提升一两千元。

记者:丁国彬 编辑:俞丹 校对: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