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V治愈后再代偿的发生率和临床意义|前沿速递

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DAA)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效果显著,几乎能使晚期慢性肝病(advanced chronic liver disease,ACLD)患者实现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 response,SVR),即HCV治愈。目前,由于酒精相关性肝病和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因戒酒及验证困难或病毒仅能抑制,因此,HCV是首个可通过大规模清除主要病因实现治疗的慢性肝病。


尽管疾病缓解主要在疾病早期阶段[包括代偿性晚期慢性肝病(cACLD)患者]中得到研究,但病因治愈在失代偿期肝硬化中也显示出重要意义。这些进展促使Baveno VII共识提出了肝硬化再代偿的定义,该定义已被评估并证实与HBV、酒精相关性肝病以及HCV感染的预后相关。然而,研究并未纳入cACLD患者以明确再代偿的临床效用,也未将再代偿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或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联系起来。


因此,近期发表于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IF:12)的一项研究旨在探讨HCV治愈后再代偿的发生率、影响及其预测因素。


图片

研究概览


Methods
研究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纳入了来自10个欧洲中心的2,570例ACLD患者,其中包括对DAAs达到SVR的2209例代偿期ACLD和361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研究再代偿与临床结局(HCC、PVT和肝脏相关死亡)之间的关联。再代偿根据Baveno VII定义(需要满足以下所有标准):病因治愈(即SVR);腹水消退(停用利尿剂),脑病消退(停用乳果糖/利福昔明),无静脉曲张出血(至少12个月);肝功能检查结果(白蛋白、国际标准化比值和胆红素)稳定改善。


Results
研究结果




再代偿的发生率及预测因素

• 在从治疗开始的中位随访8.4年期间,132 例患者(36.6%)实现再代偿。


图片 图1 失代偿肝硬化患者从DAA治疗到再代偿、TIPS、原位肝移植或死亡的临床过程


糖尿病[校正风险比(aHR)= 0.595;95%置信区间(CI)= 0.361–0.982]和白蛋白水平(每增加1 g/L,aHR = 1.079;95% CI = 1.035–1.112)与再代偿的可能性降低独立相关。




临床结局影响

再代偿后肝脏相关死亡(4.2 vs 8.8/100人年)和PVT发生率(2.7 vs 5.4/100人年)显著低于未再代偿状态,而HCC发生率仍较高(3.9 vs 5.5)。与失代偿肝硬化相比,实现再代偿与随后肝脏相关死亡风险降低(aHR 0.384;95%CI 0.225-0.655)和PVT风险降低(aHR 0.421;95%CI 0.224-0.759)独立相关,但两者风险仍高于cACLD。且与失代偿组相比,HCC风险未显著降低(aHR = 0.738,95%CI = 0.453-1.204)。


表2 cACLD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每100人年)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后者按再代偿时间点划分)

图片 

Conclusions
结论

HCV治愈后再代偿与(肝脏相关)死亡和PVT风险显著降低相关,但并未降低HCC风险。有必要对此进行疾病监测。


参考文献

1. Semmler G, Lens S, Hidalgo Á, et al. Incidence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Recompensation After HCV Cure.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5 May 14:S1542-3565(25)00414-8.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