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会东·荐读|山坡上的酸梅

作者:徐守菊

朗读者:曹娟

图片来源:创客贴

音乐来源:包图网

多雨的季节,多情的时节。家乡山坡上的酸梅子,在阳光和雨水的共同抚育浇灌下,已悄然成熟。那一颗颗圆润饱满的果实,如同跌落云河的繁星一般,点缀在绿意盎然的枝头,散发着诱人的酸甜气息。


童年读过的课文,大多都随时间的流逝而模糊在记忆的脑海里,只留下依稀仿佛的三言两语。《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等杨梅渐渐长熟,刺也渐渐软了、平了。摘一个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细腻而且柔软,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作家王鲁彦笔下的这篇课文—《故乡的杨梅》,却深深地烙在了脑海里。若问缘由,只为家乡每一个多情的雨季,雨季里一种酸甜多汁的野果—酸梅子。


图片


杨梅出产于江南,而我出生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大凉山边陲小镇,家乡不出产杨梅这一水果。儿时的我,家庭贫困,一家人的主要经济来源,全靠父亲那一点微薄的工资。除了果腹的食物,便不敢奢求其他的东西了。感恩仁智的父母,不弃我女儿之身,把我送进了学校(那时农村重男轻女之风严重)。小女虽不甚聪明,读书倒也十分认真,牢记父亲的谆谆教诲:“不懂就要问”。所以,当老师教到这篇课文的时候,禁不住美味杨梅的诱惑,我竟然冲动地在课堂大声询问老师:“课文里的杨梅就是山坡上生长的酸梅子吗”?被提问蒙圈了的老师,好半天才红着脸讪讪地说:“家乡不产杨梅,而我也不曾见过和吃过它,所以我回答不了你的问题。”对于老师坦诚地回答,我心里略感失望,原来老师也不是什么都懂。懵懂的我,或因想要知道的太多,而所知的又太少,不经意间便有点发愁起来。


家乡不产杨梅,但家乡的山坡上,却生长着杨梅的卵生姊妹,我们叫它酸梅子。它的外貌,与王鲁彦先生笔下的杨梅相似,但口感,却只能用一个“酸”字来形容了。未成熟的酸梅子,外表青绿,味道酸涩,就连饥肠辘辘的鸟类,都不会对它下口,这无形之中,倒也成功地保证了它的顺利成熟。成熟后的酸梅子,颜色从青绿变成红白,果实柔软,入口酸涩多汁,回味中带着满满的酸甜,这对于因上山砍柴火或放牧牛羊而口干舌燥的人们来说,便成了不可多得的解渴利器。酸梅子虽解渴,但却不能多食,否则后果严重。所以那时它的价值,只体现在了那寥寥无几的几个人口中,更多的价值,便只是为大自然提供养分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随着酸梅果酒的盛行,作为泡制酸梅果酒主要原材料的酸梅子,身价便暴涨起来,甚至达到了一梅难求。据说,酸梅果酒中含多种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氨基酸,是不可多得的纯天然养生保健品。一旦涉及养生,便有太多的人趋之若鹜了。它的价格,便如芝麻开花般节节攀高,甚至一度成了酒桌上所谓身份的象征。玻璃杯里的液体,颜色淡黄清澈,口感酸甜醇厚,气味幽香缠绵。酒逢知己千杯少,在浅斟低唱和谈笑风生间,人不知不觉就沦陷了,恍惚中竟已不知今夕何夕……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日渐丰富起来。便利的交通,揭开了杨梅神秘的面纱。在细雨霏霏的时节,街头街尾,圆润暗红的杨梅随处可见。在我的味蕾里,它并没有王先生笔下描述的细腻、柔软和甘甜的口感,于酸甜中依然带着丝丝的涩味。而酒桌上的酸梅果酒,则因一些关于健康隐患的言论而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从无人问津到一梅难求再到无人问津,酸梅子的命运可谓跌宕起伏,却透彻地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你是否被世人膜拜和赞美,而在于你对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作了何种贡献,否则只能是昙花一现的“酸梅果酒”。


而今,在每一个细雨如丝的季节,我总会精心挑选一些杨梅,把它们洗净后摆放在果盘中,深情凝视,不食亦不语。这不仅仅是对童年的一种缅怀,更是对跨时空的一个交代。而家乡的酸梅子,纵无人问津,却依然在静谧而悠远的山坡上,不争不抢、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开花、结果,最后零落成泥。它们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真谛。这种淡泊宁静、顺应自然的态度,其实亦是我期待和向往的人生。


编辑 孔维琴

责编:张悦嘉

主编:肖顺畅

监制:周彩虹

总监制:张祥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