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睢宁麦浪里有个“麦客驿站”,获农机手们点赞

近日,在徐州睢宁县李集镇大周村麦地里,一辆收割机轰鸣中卷起漫天金色烟尘,安徽省定远县农机手黄家兵,由远及近收割着小麦。

中午,忙碌半天的黄家兵推开大周村村委会那扇朴素的铁门时,一股清凉的风裹挟着隐约的绿豆香气扑面而来。墙角桌上,急救箱里的碘伏、创可贴和藿香正气水整齐列队,仿佛无声的守护者。他放下沾满麦灰的帽子,长长地舒了口气:“就跟回家一样。”

这不足400平方米的院子,已被奔波千里的农机手们赋予了一个饱含诗意的名字——“麦客驿站”,村民则更习惯唤它“爱心小院”。两个朴素的名字,共同诉说着一个苏北村庄在麦收时节,以一方小小院落织就的温情经纬与治理智慧。

图片

车轮停泊的温情港湾

驿站不大,却细致地抚平了异乡劳作的艰辛。空调驱散暑气,热水随时供应,村里的帮办代办员周本彪与同事扛着大桶矿泉水的身影每日可见;院中新安装了自来水龙头,让农机手们可以清洗一天的疲惫。该村党总支书记周勇深知,“三夏”如战场,分秒必争,服务好农机手,就是为“三夏”颗粒归仓提供保障。驿站备有方便面等食物,可以让农机手迅速补充体力,重回麦浪前线。

图片

这些天“睢宁好人”王素侠主动请缨,自备煮好的绿豆茶为农机手消暑。村委会成员的手机24小时为这些异乡客开机待命。“他们人生地不熟,遇到任何事,随时找我们。”周本彪的承诺,朴实无华,却筑起一道坚实的信任堤坝。同样来自安徽省定远县的农机手李发田在此收割已五六个年头,他手机里存着村干部的号码,一声招呼,便年复一年如约奔赴这片田野:“搞得非常好,来了能歇口气。”

村庄互助的能量枢纽

“麦客驿站”的温情不仅向外辐射,更向内反哺,成为村庄内生力量的催化剂。村内20%的散户小麦收割后,直接卸入院中水泥地,志愿者在工作之余主动帮助他们晾晒归拢,让村民不再为晒场发愁,腾出手脚抢抓农时。

院内服务向外延伸,织成一张覆盖全村的安全与帮扶之网。35人组成的服务队昼夜不息,秸秆禁烧巡逻、广播防火宣传、粉碎还田作业环环相扣;针对困难户,服务队更是“包收包送”,确保每一粒麦子都不被落下。院内院外协同运转,大周村4800多亩小麦在短时间内近乎颗粒归仓,工作重心已迅速转向抗旱抢种。

当农机手李发田道出“明年还来”的约定,当困难户的麦粒安然归仓,当志愿者的红袖标在田间闪动,这方小小的“麦客驿站”,正是睢宁三夏工作“主动作为”的缩影。睢宁是苏北农业大县,今年共种植小麦111万亩,为确保“三夏”生产任务顺利完成,睢宁县统筹联系外地农机手,共组织了技术状态优良的稻麦联合收割机3527台,大中型拖拉机3514台,秸秆粉碎还田机3392台,高速水稻插秧机1206台,玉米播种机2532台,谷物烘干机625台,保障全县麦收工作的高效推进。

通讯员 冯威 朱申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晓培

(通讯员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