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迎来关键突破,而美元霸权的式微迹象正引发国际经济界深度关注。
最新数据显示,人民币在全球贸易融资领域已超越欧元跃居第二,全口径支付货币体系中位列第三,这一进展为国际货币格局演变注入新变量。
美国经济学家指出,特朗普政府执政以来的系列政策正加速动摇美元霸权的制度根基。
维系美元地位的核心支柱 —— 美国经济例外主义理念正遭受广泛质疑:尽管美国仍汇聚全球顶尖科技企业,在人工智能等领域保持前沿优势,但公共部门与高校科研能力的空心化、技术移民政策的收紧,以及法治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正削弱其对全球资本与人才的吸引力。
更关键的是,美国贸易主导地位的衰退直接冲击美元作为结算货币的天然优势 —— 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体货币,通常会成为进出口商的优先选择,而美国贸易份额的萎缩正逐步瓦解这一逻辑链条。
美国财政与金融前景的结构性风险更令美元信用承压,特朗普政府推动的 “大而美” 法案进一步加剧债务膨胀,无休止的减税政策与政治极化现象,正动摇国际投资者对美元价值稳定的信心。
美元指数持续走低、美债安全性遭质疑、美股波动加剧,这些信号均指向美元霸权面临的实质性威胁。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对盟友体系的疏离正瓦解美元霸权的地缘政治基础。
历史上,美元霸权的形成不仅依托布雷顿森林体系,更源于美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支持及北约框架下的安全承诺,使盟友形成 “依赖美元 = 依赖安全” 的认知。
而当前特朗普政府的单边主义倾向,正削弱盟友对美国承诺的信任,这一裂痕可能加速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进程。
在此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呈现稳健推进态势。中国央行行长潘功胜于2025年陆家嘴论坛明确指出,人民币在贸易融资领域的突破,是其国际使用活跃度提升的直接体现。
尽管人民币要成为主导性国际货币仍需跨越资本账户开放、全球清算网络完善等多重障碍,但在美元霸权加速褪色的进程中,其作为 “稳定锚” 的角色正获得更多市场认可。
国际货币格局的演变从来不是线性进程,但当前美元霸权面临的制度性、结构性、战略性挑战,已使 “去美元化” 从理论探讨走向实践加速期。
人民币在贸易融资领域的突破,既是中国经济实力的映射,也为多极化世界货币体系提供了新选项。而这场货币权力的重构,或许比市场此前预期的更为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