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AI 率检测,不能“一测了之”

  作者:宋凯文

  这个毕业季,不少高校都发布了对毕业论文进行AI率检测的通知,通常要求人文社科类的论文AI生成内容占比不超过20%,理工医科类毕业论文不能超过15%。但在要求论文AI率检测时,不少大学生发现,AI率检测并不稳定。例如,不同人工智能体(平台)平台差别大,有时甚至相互矛盾;写得越规范、用词越准确,AI率反而越高;引用公式、法条、经典文章,甚至连致谢也被“标红”;纯手写的论文,AI查重率高达60%。

  AI率检测是高校毕业论文查重率之后,又一个评判论文质量的硬性标准。高校设置论文AI 率检测“红线”,核心要义是维护学术诚信底线与教育公平。近年来,AI智能体应用发展迅速,一些领域存在滥用现象,论文AI率过高即为突出问题。如何降低毕业论文AI率,成为高校难以回避的棘手问题。

  但当下问题是,检测论文AI率与论文查重相比,无论是技术成熟度、可靠性和权威性,都无法相提并论。原因在于,AI技术本身存在不容忽视短板。例如,在应用场景中,AI会生成虚假参考文献、混淆概念、逻辑谬误等。此外,AI率的判断技术本身存在不确定性。据6月17日《新京报》报道,此前OpenAI在2023年1月发布一款AI文本检测工具“AI Classifier”,但由于准确率只有26%,于当年7月宣布停止;2023年,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的一项研究,邀请语言学专家区分是否为AI生成的文字内容,72名专家的正确率为39%。

  由此可见,学生吐槽论文AI率检测,不无道理。“降AI率,比写论文还难”,还有的质疑“凭什么让AI定义我是不是AI”。部分高校教师也对此态度不一,并提醒“警惕新的技术官僚主义”。

  事实上,无论是技术成熟条件还是实际应用效果,现有智能体(平台)的论文AI率检测难以保障质量,容易“误伤”一些原创论文。为降低AI率,不少学生只好用“魔法来打败魔法”,即用AI软件来降低“AI味”,不得不两头掏钱。再加上论文查重、答辩及就业去向等多重压力,论文AI率检测无疑让学生负担“压力山大”。

  人工智能时代,用不用AI不是问题,如何使用才是问题。在论文AI率检测方面,有关高校应当充分认识此问题的技术难度及复杂性,进而周密论证。仓促推出论文AI率检测指标,看似严格要求,实则脱离实际,可能衍生不易应对的新问题,又难免增加学生负担,值得商榷。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有关高校不宜操之过急,应当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么缓行论文AI率检测政策,要么显著降低检测标准,要么要求学生在毕业论文正式答辩前,在毕业论文承诺书中如实披露使用AI工具的信息,而不是简单地划出论文AI率的检测“红线”。事实上,无论是平日里的作业,还是毕业时的论文,老师对学生的日常水平和研究过程是最了解的。与其纠结字词句的表述是否有“AI味”,不如更多关注论文是否有独立思考,是否提供创新观点,研究方法是否恰当,数据和结论是否可靠等,把论文的评判权交给学术委员会,建立多元化学术审核体系,最终实现技术赋能与学术规范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