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揭秘狐狸等野生动物在阿尔卑斯山中的秘密生活。Keystone-SDA
研究人员正在瑞士国家公园利用人工智能研究野生动物的行为。他们希望了解鹿、狐狸等动物在人类不在场的情况下都会做些什么。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于6月16日宣布,在这项名为“阿尔卑斯山哺乳动物”(MammAlps)的研究项目中,该校科研人员在野外安装了9台红外相机。这些相机在数周内共录制了43小时的原始视频素材。借助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可以从视频中识别出个体动物,并对其行为加以分析。
之前,科研人员对动物行为的研究主要依赖直接观察或安装在动物身上的传感器。然而,这些传统做法可能干扰被观测对象的行为,因此仅能提供有限参考。用相机拍摄不会有这个困扰,但会产生海量数据,难以分析。
这正是人工智能的用武之地。研究人员训练人工智能自动识别动物并分析其行为。
不过,这需要合适的数据支持,也正是迄今为止该领域的缺口。据洛桑理联邦工学院介绍,许多现存视频数据组要么来源于网络,要么来自小规模的实地研究,无论从质量还是深度上都无法满足可靠行为分析的要求。
瑞士国家公园进行的记录有望填补这一空白。
中国运用人工智能研究和保护野生动物的部分案例
“物种之眼”:腾讯最初为中国雪豹研究而开发的人工智能模式“物种之眼”可以从庞大的红外相机数据中识别雪豹,准确率高达98%,而且可以在世界上最偏远的地方离线运行。该模型不仅能识别雪豹,事实上,其目前可识别286个物种,预计到2025年底,可识别物种数量可达1500个。
将动物叫声转换成人类语言的系统: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日前公开了百度的一项动物语言转换专利,涉及大模型及多模态等人工智能前沿技术,通过识别动物声音、表情、动作等多模态数据,将动物语言转换为人类语言,为人类与动物深层次交流带来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