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了山西省沁源县程壁石窟调查资料,石窟地处晋东南西部交通要道,根据石窟形制和造像风格推断其开凿于北齐至隋代。
程壁石窟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韩洪乡程壁村西北500米的半山腰上。石窟所在山体大致呈东西走向,位于009乡道旁,沁河在山脚下由西向东流过。程壁石窟整体共6窟。2021年1月,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对长治市沁源县石窟寺及摩崖造像保存情况进行专项调查,这期间发现程壁石窟内容较为丰富且有题记,故于同年3月再次进行详细调查,于石窟外立面发现有8个附属龛和7处石刻题记,窟内发现有3处墨书题记。在石窟附近的山坡上还发现一些明清时期的瓦片。
石窟位置示意图
石窟外观(由西南向东北摄)
程壁石窟各窟平面近方形,其中4座洞窟(3~6号窟)形制为三壁开凿帐形龛,龛宽几乎与整个壁面相当。这种与壁面等宽且深的龛是邺城地区东魏北齐时期流行的龛形。程壁石窟的帐形龛较为简单,仅雕刻帷幔,其上未见浮雕装饰,龛两侧无龛柱、柱础等。从帐形龛来看,程壁石窟开凿时代上限为北齐。
石窟总平面、立面图
从窟内造像来看,程壁石窟佛像面部方圆、身体宽厚。1、3号窟坐佛披中衣搭肘式佛衣,佛衣较短,仅覆于座上,这是典型的北齐邺城地区石窟中出现的新样式,之后流行于各地,山西太原天龙山第1窟、姑姑洞中窟,寿阳北齐晚期石佛寺第1窟均为这种造像样式。略有不同的是,程壁3号窟右壁佛像袈裟覆双肩后,对称垂于胸前,可能是民间工匠雕刻中衣搭肘式佛衣不规范的表现。
3号窟右壁
程壁6号窟正壁主尊佛像为钩纽式袈裟。根据目前材料来看,钩纽式袈裟出现于北齐,至隋代这一样式逐渐流行。据此推断,程壁石窟6号窟的开凿时间可能为北齐后期至隋代。
6号窟正壁
程壁石窟菩萨服饰贴体,天衣自身躯两侧自然下垂至台座或坛基,腰间系带,下着长裙,几无衣纹,也是北齐时期出现的新样式。1号窟正壁与右壁左侧胁侍菩萨的帔帛为横于胸膝间两道的样式,这一披覆方式在北齐已经出现,隋代逐渐流行。石窟中采用这一披覆方式的纪年造像多为隋代,因此程壁1号窟的年代也应为隋代。
1号窟正壁
1号窟右壁
根据上述分析并结合洞窟的分布位置,程壁石窟中较早开凿的为中部的3、4号窟和邻近的2号窟,其年代上限为北齐,随后开凿的两侧的5、6号窟与1号窟,其年代可能延续至隋代。
程壁石窟地处太岳山中的沁河谷地,由此北上过平遥可至太原,向南经安泽可达洛阳。从程壁石窟以北40公里处始凿于北魏晚期的贾郭石窟来看,北魏时,沁河谷地可能为平城至洛阳的道路之一。至北齐,由沁源向东可到达屯留,由此一路向东出壶口关即可至邺城。程壁石窟完善了沁河流域地区佛教造像的发展序列,并丰富人们对该地区北朝时期交通网络的认识。
来源:总台山西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