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的全球宣传主题为“修复土地,释放机遇”,强调健康土地在提供食物、水资源、就业和安全保障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内蒙古,各地正积极践行这一理念,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修复退化耕地以及盐碱地综合治理等举措,全力筑牢粮食安全底线,把握健康土地带来的发展机遇。
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实施未利用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种植项目,通过科学泡田与精细整地,6000亩盐碱地摇身一变成为松软肥沃的水稻田,通过“上种水稻、下养螃蟹”的“稻蟹共生”立体种养模式,打通盐碱地生态治理与农民增收致富的双赢通道。
随着全生物降解地膜的广泛推广,乌海市农田中的“白色污染”大幅减少,土壤环境显著改善,为农作物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赤峰市旱坡地分布广,地下水资源匮乏,部分区域水土流失严重。为从根本上解决坡耕地土壤质量不高、粮食产能偏低等问题,赤峰市坚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坡耕地治理、种植结构优化相结合,实现了“修建高标准水平梯田、提高水土保持能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农田建设目标。
此外,今年内蒙古实施耕地轮作面积1206万亩,各地结合实际确定轮作模式,完善耕作制度,推动化肥农药减量,改良土壤、提升地力。
内蒙古台特约评论员、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盖志毅表示,健康的土地意味着更丰富的农产品供给,有助于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同时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带来发展机遇。需从源头治理、科技创新、制度保障等多方面协同发力,让每一寸土地成为孕育希望的沃土。唯有如此,才能持续为粮食安全与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盖志毅: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健康的土地是健康农业的根本。健康的土地不仅能实现高产,保障农产品数量安全,还能产出优质食物。在此基础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得以确保。要让每一寸土地成为希望的沃土,需要多方面协同发力。
已经荒漠化土地与未荒漠化土地治理相结合,做到防患于未然。从历史看,许多荒漠化土地原本是肥沃土地,但因不恰当的生产方式(如过度开垦)导致退化。从系统观点看,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整体,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未荒漠化土地治理比荒漠化后再去治理能够获得更加高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做到古为今用。在我国古代农业典籍中如贾思勰《齐民要术》、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具有丰富而实用的实现健康土地的措施,例如增施农家肥、深翻旋耕等增产增效技术,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技术、轮作套种、秸秆综合利用等,将这些传统养护土地措施与膜下滴灌技术、“四控”技术结合,与现代互联网技术充分结合。与此同时,将我国农业技术与国外农业技术结合,做到洋为中用。例如,可借鉴欧洲的三圃制、两圃制等经验,与我国的轮作倒茬种植模式融合应用。
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健康的土地带来农民的高收入,将使农民自觉自愿投资投劳。巴彦淖尔市五原县胜丰镇推广钢架冷棚瓜和糯玉米轮作倒茬种植模式后,实现一地两种、一田三收,以市场调动农民种植积极性;镇政府通过宣传引导积极作为,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机械、设施技术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精细整地、深挖排水沟渠都属于机械和设施技术;秸秆还田前先采用机械和设施技术,打碎和揉化秸秆,然后运用生物技术使秸秆为农田土壤微生物提供了养分和良好的生长环境,改善土壤结构与功能。运用机械和设施技术建成“稻蟹共生”综合体的设施。再运用生物技术,螃蟹以害虫、杂草为食,排泄物成为水稻的天然肥料,形成良性生态循环。
坚持“建管并重”,构建长效保护机制。当前,修复退化耕地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及社会各界的日常管理作用,从而避免“虎头蛇尾”现象。一方面,需持续开展耕地保护宣传“进校园、进乡村、进企业”活动,让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应通过制度创新,鼓励上述多方主体加强日常管理。
记者:武 婧、孙雪梅
编辑:敖 琳
审核:常俊青
监制:和 岩
声明:奔腾融媒原创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