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役,胜负已分。
2025年6月,北京,一场看似寻常的财长与央行行长会议,为一项在泥沼中挣扎十余年的构想打开了尘封的铁门。上合组织开发银行的设立提案,再次浮出水面。但这一次,与以往所有的落空不同,俄罗斯,那个曾经最大的障碍,点了头。
从2010年中方首次提出设立上合组织开发银行起,这项提议就在中亚国家中赢得了广泛支持。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甚至后来的观察员国伊朗,态度明确。然而,这个提案始终停留在纸面——唯一的阻力,来自莫斯科。
俄罗斯的算盘不难理解。早在2006年,俄罗斯就联合哈萨克斯坦主导成立欧亚开发银行,并牢牢掌握着67%的控股权。通过这家银行,克里姆林宫意图以金融工具在中亚维系主导地位,打造一个以俄为核心的欧亚经济圈。中方的上合银行设想,显然与其布局冲突。
过去十年间,俄罗斯坚持“欧亚优先”,希望将欧亚开发银行纳入上合体系,以此化解竞争。而中国则始终拒绝将区域金融合作让渡给俄罗斯主导。由此,一场看不见硝烟的制度博弈,在会议桌上旷日持久。
乌克兰战争,把俄罗斯推向现实
转折,来自战场。
俄乌冲突已进入第四个年头。特朗普在重返白宫后虽释放结束冲突的信号,但欧洲诸国并不买账。俄罗斯持续被排除在SWIFT之外,西方制裁在技术、金融、能源各领域层层加码。曾经掌控欧亚命脉的莫斯科,忽然发现自己成了被时代反噬的孤岛。
中亚的局势同步生变。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日益疏远莫斯科,不再唯俄是从,而是积极投向中国、美国、欧盟与土耳其等多边合作体系。军事上,俄罗斯虽与白俄罗斯进行核捆绑,但在中亚无险可守;经济上,欧亚开发银行在西方制裁下逐渐失能,项目流转陷入停滞。
在地缘的崩解和现实的压迫下,俄罗斯终于意识到,拒绝上合开发银行的代价,远比接受它更高。
中国的开放合作姿态
根据《南华早报》6月17日报道,此次财长会议上,俄罗斯态度明显软化,同意中方主导上合组织开发银行的筹建。这是自2010年以来首次没有俄罗斯的否决——一种沉默的默认,也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归顺。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莫斯科彻底放弃了区域金融主导权。相反,它是在调整策略:从过去的“控场者”转为“合作者”,以便在新体系中仍保有一席之地。
俄罗斯接受的不仅是中国的主导,更是“多极共治”的上合机制。这也是中国一直推崇的“共商共建共享”逻辑在区域实践中的一次重大胜利。中方目前已获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伊朗等国的公开支持,新银行设立正快速推进,筹备工作已进入政策框架细化阶段。
上合的功能转向:从反恐机制到金融平台
上合组织最初设立的任务,是围绕“反恐、打击分裂主义与极端主义”三大安全议题展开的,但在国际体系深刻演变的今天,其职能早已发生深刻转变。地区安全趋稳、地缘冲突转移,上合正逐步转向经济与金融平台,成为抵御西方规则霸权的“制度备份”。
设立开发银行,是上合组织向“功能性区域机构”跃迁的关键一步。一旦新银行落地,不仅可以支撑区域基建、能源、贸易等项目,还可对冲美元主导的金融体系,通过本币结算系统打破对SWIFT的依赖,进而形成与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亚投行互补的新型南方金融秩序。
更重要的是,对中亚国家而言,这不是简单的融资工具,而是一次借力中国突破发展瓶颈的制度通道;对伊朗而言,这可能是打破美元制裁铁幕的救命绳索;而对中国来说,这将成为打通“西向战略”的高阶枢纽,实质性打造“中亚经济共同体”的支点。
普京让步不是投降,而是战略重构
值得警惕的是,不应将俄罗斯的妥协解读为全面退让。这更像是一次战略收缩与资源重组——放弃对抗性的主导换取功能性的参与,用妥协保存实力,用共建换取话语。
此番让步的背后,是俄罗斯对“一家独大”路线的修正。从乌克兰战场抽身未成、在中亚空间日益收缩,再到对全球资本与技术链条的持续脱钩,俄罗斯深刻意识到,意识形态挂帅已无立锥之地,必须回归经济现实。
于是,普京在旧秩序破败之际选择暂时下场,既不是弃牌,也不是投降,而是在等待下一轮博弈的棋盘重开。
这场十年之争的终点,不是胜负,而是共识的诞生。上合组织的新银行,既是金融结构的升级,也是地缘博弈的坐标漂移。俄罗斯后退一步,换来的是联盟继续存在的空间;中国前进一步,获得的是制度整合的起点。
新局初成,旧势未去。在普京让出的舞台上,中国是否能唱好下一场大戏,仍需时间见证。但无论如何,这次上合银行的突破,已成为后西方时代制度重构的一枚前哨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