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1938年初来到中国,3月底到达延安,不久赴晋察冀边区。1938年11月至1939年2月,率医疗队到山西雁北和冀中前线进行战地救治,4个月里,行程750千米,做手术300余次,建立手术室和包扎所13处,救治了大批伤员。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涞源县摩天岭前线医院医治伤员时,手指被手术刀割破,由于他坚持工作,又在给传染病伤员做手术中不幸被感染,转为败血症,医治无效,于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他临终前最后一句话是:“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
1939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高度评价了白求恩身体力行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深刻阐明了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并号召全体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做一个“大有利于人民的人”。
白求恩对医疗教育的贡献也不容忽视。1939年6月底,白求恩从冀中回到冀西山区,因脚部感染在唐县和家庄军区司令部休息了一些日子。白求恩在和聂荣臻司令员谈话中,有一个很恳切的意见:“一个外国医疗队对你们的帮助主要是培养人才,即使他们走了仍然留下永远不走的医疗队。”“如果我们的卫生机构得不到受过训练的人员,我们就等于没有卫生机构。”
在得到支持后,白求恩参与了卫生学校的创建,为当地培训了大量优秀的医护人员,从而提升了整个区域的医疗水平。担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卫生顾问期间,他进一步完善了换药制度,强调了消毒工作的重要性,并严格要求医护人员按规定进行换药治疗。这些措施的实施显著降低了伤员的感染率和死亡率。
白求恩的脚稍好些,就以军区卫生顾问的名义到正在筹建的卫校检查工作,同教师们讨论教学方法、教学分科和教材编写等问题,编写《游击战争中师野战医院的组织和技术》《战地救护须知》《战场治疗技术》《模范医院组织法》等多种战地医疗教材。他要求教材的编写要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不要贪多求全,不要照搬旧教科书的全部内容。他的意见对于当时的培训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他提议开设卫生材料厂,解决药品不足的问题。
1939年9月18日,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在唐县的牛眼沟举行了开学典礼,还将自己的X光机、显微镜、一套手术器械和一批药品捐赠给军区卫生学校。他还亲自给学生上课示范手术,在讲解医疗器械的使用时,白求恩给一名下肢陈旧性骨折病人实施手术,从手术准备到结扎缝合,一个步骤一个步骤,都讲得特别具体。
白求恩逝世后,为了永远学习和纪念白求恩,1940年2月,晋察冀军区决定把他亲自参加创建的卫生学校改名为白求恩学校。
1948年,白求恩学校与北方大学医学院合编为华北医科大学,1951年,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1959年,更名为吉林医科大学。1978年,更名为白求恩医科大学。2000年,与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成为新的吉林大学。2003年,成立了白求恩医学部。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让我们铭记白求恩医生的伟大奉献的事迹,传承他的精神,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