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开馆两周年之际,刘昆艺术馆于2025年6月18日举办《西部图景——刘昆写意人物画的笔墨叙事》专题特展。此次展览遴选刘昆1996—2016年创作的西部少数民族人物主题作品三十余件,均为艺术馆首次公开展出的馆藏精品,系统呈现艺术家二十年间基于西域高原写生的创作历程与艺术探索。
刘昆艺术馆致力于推广当代中国水墨艺术研究与传播,本次展览为馆方重要的学术项目,旨在通过个案研究推动写意人物画理论建构与实践发展。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18日。
【展览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由策展人张依女士主持
策展人张依女士主持
承德民族民俗博物馆馆长王秀杰发言
河北省文史馆馆员、承德鼎盛书画院顾问马唯驰发言
刘昆先生生前好友、朱萍女士发言
刘昆艺术馆名誉馆长、刘昆先生的夫人孟丽娜发言
【创作背景】
1996年夏,37岁的刘昆初赴青海、川北及西藏写生。高原苍茫、雪山巍峨的塞外风物激发其笔墨新意,开启了水墨人物画革新探索的重要篇章。此后艺术家数度重履西域,默察边地,体悟民风。这一时期的作品记录了艺术家对传统写意人物画的思考与实践,也见证了其艺术语言从探索到成熟的发展过程。2016年,当他再度踏足新疆时,这一跨越二十年的艺术实践形成了完整的创作脉络。
正如刘昆所言:"西部是一个可以让我忘却烦恼的地方,更是让我'乐不思蜀'而甘愿耗尽后半生精力的地方。它象征着一种理想的追求。它朴素的古风如梦如幻,我用宣纸和毛笔搭起通向这一境界的桥梁。"
在青海牧区写生与藏民一家合影
于喀什民巷
【学术价值】
本次展览按时间顺序呈现刘昆西部写意人物画的四个发展阶段,为研究当代写意人物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样本:
造型的筋骨融于宣纸(1996年始):《藏女》与《康巴猎手》展现中西造型语言的融合探索,将西方体积意识与中国笔墨语言相融,在写实根基上拓展水墨人物的表现空间。
《藏女》1996年60×60cm
《康巴猎手》1996年60×60cm
重构的视觉印象(1998-2001):《康巴人》《红云彩》等作品标志着艺术家从客观描绘向主观表达的转向。光影叙事与意象提纯并行发展,笔墨处理更加注重情感传达,推动传统笔墨向意象表达转化。
《康巴人》1998年67×67cm
《红云彩》2001年136.5×136cm
从写实到“写形”——笔墨语言的体系化成熟(2002-2012):以《帕米尔人》为典型,实现了从"写实"到"写形"、从探索到成熟的关键跃升,艺术家将书法用笔融入造型语言,人物与环境呈现出整体的和谐关系,标志着艺术语言的本土化成熟。
《帕米尔人》2010年70×69cm
现实关怀的回归(2012-2016):《塔吉克少女》《巴扎写实》《慈爱》等作品将宏大叙事收束为个体生命的细致观察,在纯化的笔墨语言中体现出深度的人文关怀,完成了向传统美学精神的回归。
《塔吉克少女》2012年71×75cm
《巴扎写实》2014年84×153cm
《慈爱》2015年84x153cm
《慈爱(草稿)》2015年20.5×29cm
【艺术意义】
刘昆西部写意人物画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法层面的突破创新,更在于印证了传统水墨在现代经验表达中所具有的持续生命力。其作品既体现了当代艺术家的时代视野,又在精神层面延续了对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度关照。通过二十年的持续创作,刘昆为传统绘画在当代语境中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的实践路径。其西域题材的选择与深入,不仅丰富了当代人物画的表现内容,也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那些苍润相生的墨痕,既是帕米尔的年轮印记,也是中国写意绘画在当代最铿锵的回响。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2025年6月18日—8月18日
展览地点:刘昆艺术馆
开放时间:09:00-17:30周一闭馆
参观方式:免费参观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