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深圳6月18日消息(记者 常迪)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民营经济一直以来都是深圳经济的一张亮丽“名片”,2024年,深圳全市经营主体总数超440万户,总量和创业密度稳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深圳市工商联相关负责人表示,深圳正在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为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法治保障。
行政执法刮起“新风”
去年以来,深圳行政执法刮起一阵“新风”。深圳在全省率先推出“行政执法监督码”系统,在龙华区、光明区、坪山区及大鹏新区试点推行“扫码入企”制度,以信息化手段优化涉企行政检查时间、检查频次和检查组织方式,遏制不规范执法与选择性执法现象,涉企行政检查情况成为一本“明白账”。
深圳还在全国首创“随信综合查”监管模式,整合多部门检查事项,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在全市42个民生领域开展,政企减负率达39%。作为国家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深圳已经连续4年获评全国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
“企·航”走进市中级法院(央广网发 深圳市工商联供图)
司法助企“朋友圈”不断扩大
近年来,在深圳这片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热土上,司法助企的“朋友圈”正不断扩容。深圳市工商联汇聚司法助企合力,与市法检机关、企业服务相关部门、各区工商联、行业协会等协同联动,打造司法助企共同体,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在深圳法院,司法助企工作室全面设立,并形成“前端汇集企业诉求、中端高效分拨办理、后端闭环监督管理”的企业诉求快速响应机制,确保企业需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深圳国际仲裁院案件结构也实现新突破,受理仲裁案件数量和争议金额均再创新高,连续三年化解商事纠纷超千亿元,稳居全球前列。
“法”舵引航助民企“出海”乘风破浪
对于不少民营企业来说,“出海”已不是新鲜词汇,然而,跨出国门的企业常常遭遇错综复杂的法律风险,该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深圳市工商联在法律服务民营企业“出海”方面积极组织助力企业出海经贸对接活动,还与法院保持密切协作,推进涉外法治人才建设,为民营企业“出海”保驾护航。
今年4月,深圳推出涉外法律服务“一本通”,发布《深圳市涉外法律服务指引(2025)》,为企业“出海”提供信息支持、路径引导、资源支撑于一体的高水平涉外法律服务。
此外,深圳持续加强和创新涉外公证法律服务,2024年,全市公证机构办理涉外公证近8.4万件,其中涉外经济类公证近2200件。
打造“企·航”计划 品牌深化司法协作机制
为进一步发挥民营经济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近年来,深圳市工商联打造“企·航”计划品牌,通过开展政策宣传、调研互访、诉讼调解、座谈交流等各种方式,走进司法机关、金融机构、高校等,解决发展难题,帮助企业找空间、找市场、找资金、找人才,目前已初步形成制度规范,受到广大民营企业家欢迎和好评。
其中,“企·航”+司法组织了近百名民营企业家走进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围绕打击恶意侵权和恶意诉讼行为、企业合规体系建设等方面,与两院院长、法官、检察官近距离、面对面沟通交流。
“企·航”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央广网发 深圳市工商联供图)
在基层,各区工商联也结合自身实际和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推出特色举措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福田区联合法院、司法局等部门构建“1中心+10分中心+N企业”民营经济调解体系;南山区率先试行最高额银行独立保函替代财产保全和反担保机制,有效破解传统财产保全措施对涉诉企业产生的不利影响;宝安区专门设立民营经济纠纷调解室,降低纠纷解决成本,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龙岗区在全市率先探索“商会+司法”民营经济纠纷多元化解机制,高效化解经济领域矛盾纠纷;龙华区在全市率先开发“免申即享”系统,实现了政策兑现的“零跑腿”;光明区联合司法局、人民检察院共同成立全市首个民营企业合规服务中心,开展“统筹执法+扫码入企”工作,及时解决创新主体知识产权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