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妃笑荔枝成都来?‖奉友湘

图片
图片
妃笑荔枝成都来?

奉友湘

马伯庸这家伙一点儿都不庸,整一出《长安的荔枝》,呼啦啦搅热了荧屏和手机屏。人们捧着荔枝瞅荔枝,里外都甜啊!

人们瞧着瞧着,心思又飞得老高老远:圣人为贵妃娘娘下令进贡的荔枝,真是来自岭南吗?

图片

杨贵妃画像(蓬州闲士摄于涪陵图书馆之蜀道·荔枝道涪陵文献馆,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其实,这个问题已吵来吵去一千多年。最早,唐朝那个不知名的官员记载,长安荔枝来自“南方”。岭南固然是南方,巴蜀也是南方。唐代成都还被称为“南京”呢。有李白组诗《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为证:

濯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

北地虽夸上林苑,南京还有散花楼。

散花楼乃成都名楼,为隋代蜀王杨秀所建。

图片

成都市散花楼(杨明强 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所以,从“南方”二字判断,既可能是岭南,也可能是巴蜀。因为唐代,巴蜀也出产味道上佳的荔枝。

留下这个难解之谜,还是该怪杜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更无人知荔枝是从哪里来。他吟诗也不考据一下,只说现象,不管来源。说老实话,放到现在而今眼目下,就是打胡乱说。不过似乎也很难归罪于他。杜牧写诗时,与杨妃笑啖荔枝的美好光景,已飞驰百年。他老人家恐怕也不知荔枝来自何方。

图片

荔枝(蓬州闲士 供图,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故后人认为,杨妃所食荔枝要么来自巴蜀,要么产自岭南。

还是咱们伟大的老乡东坡先生耿直,他在《荔枝叹》诗里就明确指出: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图片

苏轼《荔枝叹》:永元荔枝来交州 天宝岁贡取之涪(蓬州闲士 摄于涪陵白鹤梁大道政协委员工作室,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看看,他的结论就是,杨妃钟爱的荔枝,来自巴蜀的涪州,即今天的重庆市涪陵区。以东坡先生的博学多才,治学严谨,我比较赞成这一说法。据后人考证,从涪州出发,沿山里河谷行走,避开高山险路,经过开江、宣汉等地,翻越秦岭进入关中。这条道路在唐代被称为“荔枝道”。据说从涪州到长安,快马加鞭只需3—7天,正符合荔枝保鲜要求。

图片

涪州荔枝(蓬州闲士 摄于涪陵图书馆之蜀道·荔枝道涪陵文献馆,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另有说法,荔枝来自今天四川合江,走同一条道。

笔者个人认为,杨妃好的这一口巴蜀荔枝,也极有可能是从成都通过金牛道飞递的。

首先,那时成都也是荔枝盛产之地。而且锦江之滨便有成片的荔枝林。荔枝成熟之时,游人如织,争相品尝,大开荔枝之宴。

比杨妃晚50余年出生的著名诗人张籍(约772——约830)就在《成都曲》里,描绘了成都荔枝成熟的景象: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诗中记载种着荔枝的山头,也许是城北的武担山,或是城东的塔子山,抑或稍远一点的牧马山、龙泉山。大体上应该是在城里就可以望到的郁郁葱葱的山峦。新雨之后的山头,成熟的荔枝挂满枝头,殷红可爱,摇曳生姿,远远望去,清新可人。一幅多么动人的画卷!

图片

成都塔子山公园九天楼(蓬州闲士 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其次,当时成都出产荔枝的品种就有“妃子笑”和“桂味”。“妃子笑”显然是杨妃喜啖之后,由后人命名的。“桂味”则移植自岭南。这两种荔枝皆是上品,果肉晶莹如玉,甘甜味美多汁,难怪妃子一见开颜。

与张籍同时代的薛涛也写过《忆荔枝》:

传闻象郡隔南荒,绛实丰肌不可忘。

近有青衣连楚水,素浆还得类琼浆。

可见成都确有食之难忘的荔枝,才令薛涛才女念念于此。

图片

薛涛画像 梅凯 作 四川省方志馆 藏(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从成都出发,经金牛道直达长安,是一条繁荣的商旅大道。以最快的速度加上保鲜措施,7天以内可达。怎么也比从岭南运送荔枝来得快。

图片

金牛道(图片来源:剑门关文学)

从感情上讲,杨妃可能更喜欢从成都快递去的荔枝。有资料显示,杨玉环出生于唐时的蜀州,即今天的成都崇州市。她的父亲杨玄琰曾任崇州司户参军。玉环在蜀中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她那时,完全有可能跟着父亲游览“九天开出”的锦官城,吃到让她刻骨铭心的成都荔枝。因此,来自成都的荔枝,对贵妃而言,不仅只是一种珍稀的水果,更寄托了一种感情,一种思念,一种难以言说的乡愁。

图片

蜀州牌坊(崇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总之,“一骑红尘妃子笑”的荔枝,既有可能来自岭南,也有可能产自涪陵、合江,更有可能出自“万户千门入画图”的成都。


图片

1.【记忆】家乡的糖坊‖奉友湘

2.【艺术】活在希望里的《父亲》‖奉友湘

3.【记忆】一张民国蓉城地图牵出雄踞成都市中心的“老川大”

4.【文史英华】奉友湘:东坡厚温公薄荆公?

5.【论苑】也说“爹味”‖奉友湘

6.【记忆】蔡锷将军成都十日‖奉友湘

7.【记忆】英才辈出 百年荣光——写在川大经济系建系百周年之际‖奉友湘

8.【历史文化】伟大的交子到底诞生于哪里?||奉友湘

9.【论苑】我们应从“天才”事件中反思些什么‖奉友湘
10.【论苑】泼天富贵还是泼天麻烦?‖奉友湘
11.【书评】奉友湘:《新自然主义生活》是一本实用好书
12.
【文艺评论】李子柒为什么成功?‖奉友湘
13.【教育】校长,你在干什么?‖奉友湘
14.【论苑】不要都来廉价消费李子柒‖奉友湘
15.【记忆】倒袁双雄:骆成骧与蔡锷将军‖奉友湘
16.【影评】《哪吒2》可可豆勇执牛耳:肥水少流别人田‖奉友湘

17.【文学评论】自我“局外”的局外人——读加缪小说《局外人》‖奉友湘

18.【文史英华】王安石与成都‖奉友湘

19.【文学评论】致文学青春的足迹——读马平新作《此花此叶》‖奉友湘
20.【读书日特辑】读书与写书‖奉友湘
21.【亲情文化】母亲的模样‖奉友湘
22.【书评】美食里的江海亲情——读陈美桥《四季有味》‖奉友湘
23.【美丽四川】家乡的红蜜桃‖奉友湘
24.【高考特辑】三张准考证‖奉友湘
25.【书评】冲破一切束缚成长——读杜阳林新作《成长三部曲》‖奉友湘
27.【历史文化】妃笑荔枝成都来?‖奉友湘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奉友湘(四川内江人。四川大学经济系毕业。高级编辑,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四川大学文新学院硕导。历任四川新闻出版领军人物、四川日报首席编辑、华西都市报常务副总编、金融投资报兼人力资源报总编辑、消费质量报总编辑、四川农村日报总编辑。著有《远离危机》《机会是种出来的》《交子》《蜀女皇后》《蜀王全传》《苏母纪》《飞鸿雪泥》等)
配图: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