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嘉怡 南京中医药大学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
审稿:冯丽君 浙大邵逸夫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
文章来源:邵医营养食之有理
已授权《临床营养网》转载
1)糯性粗粮
粗细粮的主要区别是淀粉种类含量的不同,淀粉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类。在一些粗粮中,直链淀粉含量较多,分解较慢,对血糖的影响相对较小。但糯玉米、黑糯米等具有糯糯口感的食物中,支链淀粉含量较多,更容易被消化分解,导致升糖速度相对较快。
2)加工过度的粗粮
粗粮富含膳食纤维,口感较为粗糙。有时为了更容易消化会过度加工,如煮了太久的粗粮粥,膨化处理的粗粮,打成粉加水冲泡成粗粮糊等。这样一来,很多营养会被破坏,使粗粮中的淀粉糊化、膨胀,大大增加了消化速度,不利于血糖平稳。
“伪”粗粮
1)成分不对的粗粮
市面上部分标注着“全麦”的网红面包/馒头、麦片、饼干等,实际可能粗杂粮的含量很少,或是添加了大量的糖、油等配料来减少口感的不适,不但升糖快,还容易增加体重。
选择粗粮制品时一定要查看配料表,尽量选择全麦或粗粮排在第一位的食品,同时挑选少油少糖的版本。
2)杂豆类
除大豆以外其他豆类的总称,富含纤维,也属于低血糖指数(GI)食物。
3)只进行简单研磨和压制而成的谷物
加工过程中有小量损失,基本结构与完整粗粮结构近似。
《临床营养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