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爆火的labubu售价近千元,但是3D打印一个成本却只需几元钱,南极熊的朋友圈里,最近几天被3D打印LABUBU刷屏了!
版权意识在技术便捷的洪流里,似乎正经历着某种被忽视的溶解。2025年6月18日,南极熊注意到,最近网上公布一起涉“Labubu”美术作品著作权侵权案判决书。被告在网店展示和销售过程未经许可使用泡泡玛特的“Labubu”美术作品,侵犯了泡泡玛特公司对涉案作品享有的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原告未能证明损失,被告未出庭应诉,法院酌定判赔10000元。南极熊注意到,本次案件立案时间是2024年12月,这说明去年年底泡泡玛特就已经着手维权打击的工作了。△3D打印多种类型的多色labubu,隐藏款可随意拥有。图片与侵权案无关在国内外3D打印社区,目前有好几百个LABUBU模型正被疯狂下载,爱好者们以最低3元的材料成本自制玩偶,有人甚至借此获利十余万元。现在都要小心了,因为存在一个可能,泡泡玛特已经做了公证取证,正在准备起诉。

△MakerWorld、Cults3D、创想云等平台,LABUBU模型都有不俗的下载量
Labubu的价格在二手市场甚至突破了千元,欧美消费者甘愿提价抢购,甚至被明星捧为社交货币——泡泡玛特旗下IP LABUBU 在全球掀起了一场“獠牙小精灵”旋风,被狂热粉丝戏称为“塑料茅台”。但是3D打印的成本对比令人咋舌:电商平台上,每公斤聚乳酸耗材优惠后不到40元。打印一个13.4厘米高的LABUBU仅需不到100克材料,成本不到4元。与上千元的正版相比,价格差距达到惊人的100倍以上。
有相关知识产权的律师预测,MakerWorld、Cults3D、创想云等平台上的labubu模型后续有可能会被强制下架,毕竟,对模型私下打印自用虽存有灰色争议,但是一旦批量生产并售卖,就会被认为侵权。
版权意识与3D打印
潮玩IP保护的复杂性远超想象,一个玩偶可能同时涉及角色著作权、外观设计专利、商标权等多重权利。南极熊认为,而3D打印爱好者对模型的修改、衍生设计更让侵权认定变得模糊。
本次案件的判决,向公众再次揭示了文创创作的版权壁垒。然而,当将自己沉浸于3D打印兴趣社群时,常能观察到一些令人深思的现象:从共享热情的建模文件交换,到作品实物未经授权的制作与流转,再到平台上公然出售未经许可的3D打印成品——版权意识在技术便捷的洪流里,似乎正经历着某种被忽视的溶解。
技术带来的版权裂隙正前所未有地扩大。 3D打印技术已然模糊了“设计图纸”与“实物产品”的界限。只需获得一个Labubu角色精致的数字模型文件,无论是无意流传还是恶意破解,任何人都能轻易启动打印机,复刻出物理形态的Labubu玩偶饰品乃至衍生周边。更尖锐的问题是,在这种“文件即产品”的模式下,侵权风险早已前置——对模型文件的非法获取与传播,本身即构成对复制权的侵犯。当私下打印一件自用尚可存有灰色争议,一旦批量生产并进入商业流通(尤其在电商平台),就如本案被告所为,对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害便铁证如山。Labubu维权案的意义远超个案赔偿本身, 数码文件与物理产品之间的法律边界需要更精细的界定,技术的每一次跃进,都将文明的边界向前拓展一段距离,3D打印机技术的发展,让版权法的界限在现实中变得模糊而复杂,唯有在鼓励创造的同时,以技术与规则精心守护每一份原创,才能使共享与保护在数字制造的土壤中找到真正的共生之道。《有人[赚]了十几万:泡泡玛特现象级潮玩LABUBU引爆全球,3D打印社区掀起创作热潮》《敬告:中国3D打印农场/服务工厂,不小心可能会接到国外军工订单》
《上千元的LABUBU,几元即可拥有!3D打印狂潮下的塑料茅台:当潮玩稀缺性遭遇技术民主化》
《频频登上央视,爆火的3D打印农场正在形成生态,第二届农场大会开启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