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车,从“制造出海”到“体系出海”

从“制造出海”到“体系出海”

——2025中国新能源车产业链迎来“全球配置”的竞合时代

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 余熙


2023年至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经历着一场剧烈的贸易政策地震。中国新能源汽车贸易产业链意外地获得从“制造出海”到“体系出海”的良机,从而实现世界新能源汽车贸易体系“全球配置”的新变局与新突围。


01


一、贸易壁垒的兴起与演变

2023年9月13日,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斯特拉斯堡欧洲议会发表《欧盟年度咨文》宣布,将对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

根据欧盟中国商会《周·知》杂志梳理的相关信息,本次针对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不涉及新施行的外国补贴条例(FSR),而是其传统的贸易救济工具(TDI)。根据欧盟的反补贴规则,只有具有专向性的补贴,才可受制于反补贴措施。

欧盟在立案公告中表示,调查期间,欧委会可加征临时反补贴税,终裁之后正式加征反补贴税。

根据欧盟当前有效的《反补贴基本条例》(Anti-subsidy basic Regulation,Regulation (EU) 2016/1037)及欧盟1997年以来的反补贴实践,本次BEVs反补贴调查将按照以下程序和时间线展开:

表1:反补贴调查程序和时间线

图片

美国拜登政府于2024年5月14日宣布根据《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将中国电动汽车的进口关税从25%大幅提高至100%,同时对锂电池征收25%关税,关键矿物关税从零增至25%。这一政策涵盖电动汽车、锂电池、关键矿物、太阳能电池等14个战略种类,被中方指责为“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工具化的典型政治操纵”。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此次加税具有明显的政治时序性——电动汽车关税于2024年8月1日生效,半导体关税推迟至2025年,非电动汽车锂电池则延至2026年,这种分阶段实施策略既为美国车企预留缓冲期,也为拜登政府在大选前展示对华强硬姿态提供了舞台。

紧随美国步伐,欧盟委员会于2024年6月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差异化临时关税:配合调查的比亚迪吉利、上汽分别被征收17.4%、20%和38.1%的关税;未抽样但配合企业征21%;不配合企业则面临38.1%惩罚性税率。这一政策设计巧妙地将企业分而治之——上汽因拒绝提供电池配方等商业机密被列为最高税率级别,而特斯拉则获得21%的“优待税率”,暴露了欧盟规则的选择性适用本质。更值得玩味的是,欧盟内部对此存在严重分裂:德国车企强烈反对,宝马CEO齐普策直斥关税是“死路一条”;法国则积极推动征税,因其在华汽车市场份额不足1%(2023年仅0.4%),欲借关税打击德国竞争对手;意大利效仿法国政策,计划推出9.3亿欧元本土补贴。

表2:美欧对华新能源汽车加征关税政策对比(2024年)

图片

欧盟国家,尤其是法国与德国对此立场迥异。德国则担忧此举会遭到中国反击,损害欧洲汽车产业。

欧盟宣布启动中国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后,一直深耕中国市场的德国车企反应最为强烈。宝马、大众、奔驰纷纷对外表达了反对调查的意见。法系车雷诺中国称,雷诺对中国的长期承诺不变,易捷特Dacia Spring将继续在中国生产,现阶段没有变化,并且雷诺中国坚定执行“in China,for global ”战略。

面对美欧的关税围堵,中国采取双轨反制策略。中国商务部也于2024年7月启动调查欧盟贸易投资壁垒,其领域主要针对铁路机车、光伏、风电等领域;同时通过WTO框架控诉欧美违规,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强调“中方有必须捍卫的原则,那就是世贸组织规则和市场原则”。

更具突破意义的是,2025年4月11日,中欧电动车达成协议,欧盟取消17%-38.1%惩罚性关税,转而采用“最低售价承诺”机制:而中国出口至欧盟的电动车则需遵守3.5万至4万欧元动态价格区间,同时原定2024年10月实施的7.8%-35.3%关税被暂停。这一创新安排既缓解了欧洲车企对低价竞争的担忧,又确保了中国品牌的市场准入,为全球复杂工业品贸易争端提供了“规则替代关税”的新范式。



02


二、中国产业的突围与创新

1、本地化生产布局加速

面对贸易壁垒,中国车企正纷纷出海,以产业链前移策略实现破局。

资料表明,中国部分车企已经在欧洲布局建厂,早在2016年,比亚迪就在匈牙利北部城市科马罗姆建造大巴工厂,比亚迪还签署了匈牙利塞格德工厂土地预购协议,该基地将生产电池与整车,并2025年投产。

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明确表示“我们肯定要去欧洲建厂”。奇瑞则开创轻资产模式,2024年4月19日与西班牙Ebro-EV Motors合资,计划2027年实现年产5万辆。;长城汽车总裁穆峰2023年10月透露,已经开始推进欧洲工厂的选址工作,德国、匈牙利、捷克均在考虑范围内。长安汽车在2023年上海车展上透露,长安汽车欧洲总部的建立正在筹备之中……

这种产能出海,不仅是规避关税的战术选择,更是重构全球价值链的战略布局——目前,匈牙利正在成为中国产业链欧洲支点,宁德时代德布勒森工厂(100GWh产能)厂房已于2024年封顶;恩捷股份投资4.47亿欧元建设二期隔膜生产线;利元亨的PACK生产线已出货法国,其波兰工厂可服务全欧市场。

2、技术升级与成本优势强化

即便在高关税环境下,中国电动车仍以技术溢价打开市场。瑞银分析显示,比亚迪海豹在德国售价44,990欧元,比维持国内相同毛利率的价格高出约1万欧元。这种价格韧性源于全产业链优势:中国电动车生产成本比欧洲低40%,垂直整合能力让比亚迪在17.4%关税下仍保持竞争力,而上汽面临38.1%关税则需艰难平衡利润与销量。更深远的技术突破发生在下一代电池领域:宁德时代匈牙利基地将量产神行超充电池;亿纬锂能获宝马大圆柱电池订单;中国半固态电池装车进度领先欧盟2-3年。这些创新使中国品牌在2025年4月实现历史性超越——比亚迪在欧洲纯电注册量同比激增169%,首次超过特斯拉(同比下降49%)。

3、市场多元化与体系出海

当美欧筑起贸易壁垒时,中国车企加速开拓新兴市场。

2025年前4个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64.2万辆,同比增52.6%,巴西、比利时、英国成为三大出口市场。上汽MG品牌2024年欧洲销量预计达25万辆,比亚迪进军瑞士,小鹏开拓巴林,智己登陆澳大利亚。这种扩张不仅是整车出口,更是全产业链输出:奇瑞、上汽组建自有远洋船队;宁德时代斥资12亿美元在印尼建厂;长城加速巴西数字化工厂建设。供应链布局与市场拓展形成共振,使中国对美欧关税依赖度显著降低——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对美出口仅2.7万辆,占总出口量不足2%;而欧盟市场份额虽受关税影响,却通过本地化生产得以维持,2025年4月中国品牌在欧洲销量同比增59%,远超欧美车企26%增幅。


03


三、全球产业链的重构趋势

1、中企欧洲本土化浪潮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欧洲布局已从试探性投资转向系统性落地。东风汽车集团与意大利政府就建厂事宜进入实质谈判,意政府可能以少数股份参与投资,并引入本土零部件企业合作。这种“技术换市场”模式在匈牙利尤为显著——德布勒森市聚集了电池材料、装备制造、整车生产等全链条企业,宁德时代工厂将创造2,000个岗位,利元亨的高精注液机已出货法国。产业链本土化带来双赢效果:2024年巴黎奥运期间,安凯电动双层观光车成为塞纳河畔首选交通工具;“中国红”车身与埃菲尔铁塔的合影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比亚迪在柏林的门店通过德国经销商Sternauto运营,其品牌负责人坦言:“以前德国消费者对比亚迪不太熟悉,现在知名度不断提升”。

2、技术标准与规则博弈

欧盟在加征关税同时,同步推进绿色壁垒建设。2024年2月18日生效的《新电池法案》要求披露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对钴、铅、锂、镍设定2030年回收率目标(12%-85%);法国2023年推行“环境分数”补贴政策,将生产运输碳排放纳入考核。这些措施直指中国动力电池软肋——2023年中国占全球市场份额超60%,欧洲市场依赖度达34%。面对新规,中国企业以技术合规破局:宁德时代匈牙利工厂采用100%绿电生产,碳足迹比行业平均低40%;恩捷股份开发水性涂布工艺降低溶剂排放;国轩高科布局葡萄牙锂回收基地。在规则制定权争夺中,2025年协议创新性引入“动态最低售价”机制,既避免低价倾销指控,又维持品牌溢价空间,成为平衡市场开放与公平竞争的制度创新。

3、美欧出台电池相关政策

美国财政部和能源部2023年12月1日发布了关于电动汽车补贴的新规定:从2025年开始,车辆不能含有由FEOC提取、加工或回收的关键矿产,包括锂、钴和镍等。这意味着,使用中国生产的电池组件的电动车型将不再享有税收抵免,这一规定不仅直接将中国企业的产品排除在补贴范围之外,甚至在引导全球电动汽车产业链将中国排除在外。

美国也推出了新型固态钠离子电池架构。美国开发出一种性能优于当前钠离子电池的新型固态钠离子电池架构。其使用了更稳定的陶瓷固态电解质,相较于液体电解质,这种电解质不易燃,安全性更强。并且采用了钠金属作为负极,使得电池能够获得更高的能量密度。

固态电池耐久性突破、新型锂金属电池的运用,都正在形成新型业态的动能。


04


四、竞合新格局的战略启示

三层突围路径的验证,使得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贸易保护主义浪潮中正在实现三重突围。

法律层面:通过WTO诉讼揭露欧美“双重标准”——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提供3690亿美元补贴,法国以碳足迹名义实施保护性补贴,欧盟却单方面指责中国。因此,中国车企在面临调查时,也开始积极证明其在欧盟市场定价的合理性,其力量不足以扭曲市场竞争,降低被认定存在中国政府补贴损害欧盟市场竞争的可能性。

产业层面:比亚迪匈牙利工厂、宁德时代德国基地构成本土化跳板,2025年1-7月中国车企海外建厂投资额超百亿美元;

技术层面:固态电池、800V高压平台、碳化硅电控等迭代技术储备缩小与欧美的代际差,钠电池成本优势在亚非拉市场形成替代效应。这些实践,印证了体系竞争力的重要性——当2025年4月比亚迪在欧洲销量超越特斯拉时,其背后是研发-生产-供应链的全球配置能力,更是从“制造出海”到“体系出海”的质变。


05


五、未来竞的核心维度

全球新能源汽车竞争,正转向规则适配能力的较量。欧盟“最低售价承诺”虽暂代关税,但动态调整机制隐含价格管制风险;美国IRA法案的“敏感实体”(FEOC)条款从2024年起禁止使用中国电池组件的电动车享受税收抵免,迫使宁德时代通过技术授权模式与福特合作。面对新挑战,中国产业亟待构建三维应对体系:

· ——合规体系:建立符合欧盟CBAM(碳边境调节机制)的碳足迹核算系统;

· ——创新体系:固态电池研发投入需从目前营收占比5%提至10%,防范美日联合突破(丰田计划2027年量产全固态电池);

· ——伙伴体系:深化与Stellantis(零跑)、大众(小鹏)等跨国车企的技术合作,通过交叉授权降低专利风险。

正如德国交通部长维辛的警告:“关税只会损害自身产业”,而宝马宣布追加200亿元在华投资,印证了全球产业链“脱钩”的不现实性——真正的解决方案在于构建基于互惠共生的新型产业生态。


06


六、从“全面封锁”-“全球配置”-“竞合时代”

欧盟关税壁垒与美国的全面封锁,意外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完成从“出口依赖”到“全球配置”再到“竞和时代”的战略转型,从而迎来竞合时代的产业新未来。

2025年协议确立的“最低售价承诺”机制,既是对贸易保护主义的纠偏,也为多极化产业秩序建立新范式。当比亚迪匈牙利工厂投产、宁德时代供应宝马“新世代”车型、东风登陆亚平宁半岛时,中国新能源汽车正以技术共生替代零和博弈,在竞合交织的新能源革命中,唯有打破“产能过剩”的认知窠臼,才能共同驶向绿色低碳的未来之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巨轮不会因关税壁垒停航,中国产业链的深度全球化已为此写下最佳注脚。

下一步,中国车企势必会进一步升级跨境产业链布局,在扶持经济盟国当地技术及产业发展的同时,延续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成本优势;通过系统性的转型,锻造应对风险及不确定性的能力,减小市场保护主义行为带来的市场壁垒影响,实现中国汽车产业“全球配置”的竞合时代新未来。





`END`

编辑:陈全   

审核:黄海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