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宇欣 于梦欢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海华
正手击球、反手抽球,小小的塑料球在球网两侧来回穿梭;侧身、滑步,同学们灵活的身影在球场上闪动……西北大学在2025年春季学期新开设的一门体育球类课程——匹克球,正在校园内掀起一股匹克球热潮。
记者在该校采访时了解到,作为运动界的“跨界达人”,匹克球融合了网球、羽毛球和乒乓球的特点,通过“简化规则+强化趣味”的创新,以“小场地大乐趣”的特质重塑了大众对群体性运动的认知。
匹克球用的是轻质多孔塑料球,弹性适中,球拍控制起来较为轻松。相比网球,匹克球入门更容易,大概3周的课程教学后就能尝试对打,让同学们在短时间内就能体验到竞技的酣畅。
“选手们的灵活击球和默契配合,瞬间将我吸引。”匹克球授课教师张园在深圳的一次交流活动中,被这项运动的活力震撼。为了让匹克球走进西大校园,张园用2年时间先后考取了国家匹克球教练员、裁判员资格,并在体育教研部支持下,将这份执着化作落地成形的创新课程。
为了让这项新兴运动在校园生根发芽,学校购置了一批符合教学及比赛标准的匹克球器材,并对教学场地进行了精心规划与布置,为课程开展提供硬件支持。
当彩色小球在定制地胶上弹起清脆回响时,这项运动的魅力开始真正触达学子。起初,2023级公共管理学院学生樊思甜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没想到很快就发现这项运动“特别好玩,上手还快”。和她一样,已经彻底爱上匹克球的周司晨同学告诉记者:每次上完课,心情特别好,“我还发朋友圈推荐了这门课,很多同学也表示感兴趣!”
匹克球课的讲授分理论与实践两部分。课堂前半部分,教师会详细讲授运动规则与动作要点;后半部分则让学生们上手练习。针对零基础学生,张园精心设计的第一堂课会简化教学内容,从原地击球、短距离对打等简单环节开始,一点点增加动作难度。
在西北大学综合训练馆,记者看到匹克球课程的开展正如火如荼。你来我往的攻防转换中,同学们全神贯注,每一次挥拍、移动都彰显着对这项运动的实践与探索。下课后,球馆内球拍与球碰撞的脆响仍在回响……
“一门体育课程真正的成功,是让学生们对运动保持热忱,让课程的生命力在课堂之外延续。”在张园看来,无论是匹克球,还是其他运动项目,只要能帮助师生养成长期运动的良好习惯,课程便达成了使命。
从最初的社团活动,匹克球项目已逐步完成孵化升级:先吸纳兴趣学生开展基础训练,再在教学实践中优化课程体系,形成标准化教学模块。如今,匹克球课程已纳入西大体育选修系统,依托课程自身建设和匹克球协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这项运动中。前不久举办的第一届校园匹克球比赛,共有21个学院200多名同学参赛。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