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李大钊的家风故事

乐无求  贪者常忧不足


廉不贪直不倚


惟廉者能约己而爱人


廉者 民之表也


廉者不求非其有


廉者常乐无求  贪者常忧不足


廉不贪直不倚


惟廉者能约己而爱人


廉不贪直不倚


惟廉者能约己而爱人


图片
图片

同沐清廉风


共答廉洁卷


图片

廉洁

图片


图片

图片


中华民族的家风文化是千年孕育的美德,传统家风在新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风建设是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家风,推进家风建设,引领广大党员干部做家风建设的表率,维护家庭正气,建设优良家风。今天为您推送的是:《李大钊的家风故事》。

图片
图片
图片

廉洁家风故事

“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为庶民求解放,一生辛苦艰难。”这是李大钊清俭一生把自己献给民族解放事业的真实写照。在李大钊之后,其后代也始终坚守并践行先人的优良家风,让革命传统代代相传。

图片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他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作风简朴,一心为党

图片
图片

李大钊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期间,待遇颇为优厚。然而每到发工资时,他却总是从会计科领回来一把预支工资的欠条。原来,李大钊把工资都用来支持党的活动、帮助同志、救济贫苦青年了,对自家生活却十分“小气”。有人说他家孩子穿着土里土气,不像北大知名教授的孩子,李大钊却认为“以有限之精力,有限之物质,应过度之要求,肩过度之负担,鲜不气竭声嘶,疲于奔命”“虚伪、奢侈、贪婪种种罪恶,皆因此过度之生活以丛滋矣”。

图片

北大红楼图书馆主任室。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供图

李大钊总是在日常点滴中教育、影响孩子。他和孩子们下的军棋,棋盘是自己画的,棋子也是自己做的。他对孩子们说:“自己做的军棋玩起来是不是更有意思呢?在任何小事上面去节省,余下来以后想必可以去做更大的事。”他简朴的生活作风一直延续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927年,先生被反动军阀杀害,家里的财产仅有一块大洋。由于没钱安葬,只好举行公葬。


言传身教,影响后代

图片
图片
图片

正如李大钊先生的字“守常”一样,先生的子孙后代一直严格传承着先生留下的清俭家风,并不断弘扬光大。先后担任过安徽省委书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党组书记等职务的儿子李葆华,一生俭朴,廉洁清正,始终信守“最好的家风就是父辈的言传身教”。家中收到几包葡萄干,李葆华让家人把葡萄干退回,儿子李宏塔吃掉的那一包折价一同退款。他告诉儿子:“我们只有一个权力,那就是为人民服务,因为做了一点工作就收礼物,这不是共产党人应该干的事。”李葆华家中十分简朴:老旧的三合板家具、人造革蒙皮的椅子,沙发坐下就是一个坑。2000年中央有关部门要为他调房,他说:“我住惯了,年纪也大了,不用调了……”

图片

李大钊之孙李宏塔

祖父牺牲22年后,李宏塔出生了。听着祖父的故事,看着父亲身体力行,久而久之,李宏塔也知道了该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李宏塔一生节俭,对吃、穿、住都不讲究,一家子曾“蜗居”在一套冬冷夏热的两居室里,一住就是16年。李宏塔工作几十年,一个习惯从未改变:除了极少数因为重要公务赶时间,坚持天天骑自行车上下班。随着年龄增大,2003年他将自行车换成了电动车,还笑称这是“与时俱进”。2008年,李宏塔的儿子结婚,婚礼布置简单,单位同事前来祝贺并包了红包。为了不破坏婚礼气氛,李宏塔照单全收,但第二天便将所有的礼钱如数奉还。“没那个必要也没那个习惯,这都是家里的传统。”


2021年6月29日,李宏塔作为红色家风传承人被颁授“七一勋章”,他说:“尽管我已退休,但今后依然要把党的好传统、好作风不断传承弘扬下去,尽自己所能,做好我应该做的工作。”


从李大钊到李葆华,再到李宏塔,一部家风史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前赴后继英雄史诗的缩影。




图片

来源 | 莘县妇联


编辑 | 徐亚磊
审核 | 陶勇
统筹 | 杜洋
监制 | 姜昀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