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核实”也能算新闻吗?

文 | 王可 (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在需要当事方回应的新闻事件中,“正在核实”似乎已经成为了标准答案。但“正在核实”能算新闻吗?

 01 

 新闻安全牌

6月16日,江西新余的唐先生向媒体反映,2025年4月他将患重症的孩子从江西省儿童医院转至上海治疗时,800公里的路程被“民营救护车”收取了28000元转运费。


800公里、2.8万,巨额转运费自然是具备报道价值的新闻点,但在新闻行业,时效性与准确性的博弈从未停止。


对媒体而言,抢到“首家报道”意味着流量和影响力,但完整调查又需要时间。于是,“正在核实”就成为一张万能的安全牌,既满足了时效性要求,又规避了事实不清的风险。


图片
图片


但问题在于,当所有媒体都打出这张安全牌时,新闻的同质化就不可避免。翻阅各家报道,除了事件基本要素略有差异外,核心信息点别无二致。这种报道模式虽然安全,却让新闻失去了应有的深度和锐度

 02 

 被利用的标准话术

媒体的时效性压力带来通稿般的“正在核实”,而值得警惕的是,一些部门已经摸清了传播规律,用“正在核实”作为应对舆情的标准话术,既安抚了公众情绪,又为自己争取了处理时间。


实际上,"正在核实"之所以成为高频回应,折射出的是政府部门的应对困境。一方面,快速回应是舆情处置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过早下结论可能引发次生舆情。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种矛盾在复杂事件中尤为突出。尤其当事件涉及医疗、交通、物价等多个领域时,单一部门很难快速给出定论。以此次天价救护车事件为例,费用核定需要物价部门介入,车辆资质需要交通部门核查,医疗行为需要卫健部门认定,完整的调查结论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得出。而公众的耐心有限,这种期待落差,让部门回应陷入"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的尴尬境地。

 03 

“正在核实”不是“烂尾起点”


新闻的生命力在于推动问题解决,而不是仅仅记录问题存在。然而现实中,“正在核实”类报道往往陷入“有开头没结尾”的怪圈,多数事件在舆论热度消退后,便再无声息。新热点冲击、采编资源有限、信源不配合等都会让此类报道最终成为“烂尾新闻”。


这种“烂尾”现象背后,是媒体与公众期待的严重错位。公众要的是结果,而媒体往往只能提供过程。当“正在核实”成为报道的终点而非起点时,舆论监督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因此,对媒体而言,注重“正在核实”新闻的追踪机制,强化解释性报道,在等待官方结论时提供专业背景,都是解决“正在核实”类报道同质化问题的可选项。对比之下,那些真正产生影响力的报道,正是因为媒体没有止步于初步回应,而是持续追踪、扩展选题范围,才能最终形成完整闭环。


除此以外,相关部门同样需要改进回应机制,初步回应时明确核实时限,过程中定期披露进展,结案后完整公开信息。


“正在核实”不应是舆论监督的暂停键,而应是建立信任的起点。只有媒体给调查留出空间,部门为透明做出努力,“正在核实”才能真正转化为读者想要看到的完整新闻。




校对 |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