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河南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王启鸣教授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方文峰教授等国内多中心肺癌研究团队,共同完成的一项晚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后线治疗的注册性临床研究成果,在国际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British Medical Journal,BMJ,影响因子93.6)正式发表。
聚焦治疗瓶颈
国产ADC药物展现良好疗效
客观缓解率方面
接受芦康沙妥珠单抗治疗的患者,客观缓解率(肿瘤明显缩小的比例)为45%,接受多西他赛治疗的患者为16%。
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方面
12个月总生存期方面
芦康沙妥珠单抗组患者12个月总生存率(一年后仍存活的比例)为73%,显著优于多西他赛组的54%,死亡风险降低了51%。
由于多西他赛组中有36.4%的患者交叉接受了芦康沙妥珠单抗治疗,两组的中位总生存期(指一半患者存活的时间)均尚未达到(风险比=0.49)。
经调整交叉治疗数据后,芦康沙妥珠单抗治疗组的总生存期获益进一步提高(风险比=0.36)。
药物安全性方面
理论创新+临床验证
打造中国抗体偶联药物研发“新范式”
河南贡献:
从临床试验到科研引领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的研究是芦康沙妥珠单抗获批肺癌适应症的关键性注册研究。 这项研究建立在前期重要发现的基础之上:
早期探索:2024年4月发表于《自然医学》的文章,汇总分析了代号为KL264-01研究3A队列(首次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包括EGFR突变患者中显示芦康沙妥珠单抗单药疗效)和SKB264-II-08研究Part 1(初步验证芦康沙妥珠单抗在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的数据,为芦康沙妥珠单抗在该人群的应用提供了初步有力证据。
关键性验证:本次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的研究(SKB264-II-08 Part 2)则是关键的随机对照Ⅲ期注册研究,直接比较芦康沙妥珠单抗与标准治疗多西他赛在经治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其积极结果直接支持了药物的获批上市。
河南省肿瘤医院和河南省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作为重要的临床研究中心和署名单位,全程参与了这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王启鸣教授团队通过严谨的影像学评估、生物标志物分析和安全性监测,为这些全国多中心研究,提供了高质量、可验证的临床数据支持,展现了河南团队在肺癌转化医学研究领域的深厚积累和执行力。
王启鸣教授说:“这项研究为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耐药后开辟了一条不依赖传统化疗的新治疗路径。这不仅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有力的决策工具,更为患者带来了更精准、更安全、更具可持续性的治疗希望。从早期探索到最终的注册研究,我们团队深度参与其中,致力于推动有价值的创新疗法从发现走向临床实践。”他表示团队将持续聚焦肺癌精准治疗和全程管理,“优化现有治疗策略,探索克服耐药的方法,让肺癌临床研究真正服务于‘全病程管理’,最终目标是让河南乃至全国的肺癌患者活得更长、活得更好。”
学科建设:
打造难治性肺癌诊疗高地
我院难治性肺癌诊疗团队聚焦小细胞肺癌、脑膜转移癌等难治性肺癌,构建起集检测、诊断、治疗及克服耐药、推广于一体的难治性肺癌诊治新体系,为解决靶点不清、标志物不明、缺乏精准治疗药物、基层推广困难等难治性肺癌诊治关键问题做出贡献。
团队围绕“小细胞肺癌”和“脑膜转移”等世界级难题,创新性完成世界首例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围手术期分子靶向辅助治疗、救治河南省已知年龄最小10岁和年龄最大的101岁肺癌患者,首次发现全球第一例携带EGFR基因19号外显子倒装突变肺腺癌案例,开拓了EGFR原发耐药机制研究的新方向。
此外,团队主持和完成300多项国内外多中心临床研究,积极推进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项目及其他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32项,获得省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155篇,4篇SCI论文为ESI高被引论文,发明专利4件,牵头或参与编写家共识16部、制定行业质量标准1部。
【声明】本文仅作为医疗咨询发布,不用于任何广告商业目的。如有相关疾病,请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王启鸣 教授
编辑:常 榕
审核:王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