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孩子犯了错误,到底是要处罚他,还是要原谅他?

图片

教育是讲什么呢?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改正人性,使人向善良的方面走;教育就是政治,就是法律。

一个国家政府的领导人,希望全体老百姓向善,可是老百姓不上道,因此用法治,用刑罚,所以中国的教育从春秋战国周秦以前就打手心的,这个叫夏楚,不是随便打的。

我们小时候是受这个教育出身的,老师坐在那里,让你背《古文观止》哪一篇,背错了三个字,在手心打三下,轻轻地处罚;如犯了大的错误,把手掌垫起来打,那就严重了。

前两天我一个老朋友杨先生来找我,他都八十几了,他说老师啊,我和您上下有五代的交情,我把儿子、孙子也带来见您的面。那天他坐在这里,听到我们谈孩子们的教育,他说教育怎么不打?要打的啊!我们就是打出身的。

他的儿子都四十几了,是喝过洋水的留学生,他当场在这里讲,他说你问我儿子,我的儿子小的时候被我痛打,不是随便打,他做了一件大错事,我叫他趴在凳子上,裤子脱下,我气得一下找不到东西,直接用手打他屁股,打得很厉害,我手都痛了三天。

他儿子在那里笑,说:爸爸你是痛了三天,我痛了四十几年,现在还在痛呀。好在爸爸打我一顿,我改过来了,不打就改不过来。他父子俩对笑。他说对嘛,教育有时候非打不可。

这是讲打与不打的问题。

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不准体罚,我可不是提倡打人哦,是讲历史故事给你们听。其实打或是不打很难说,像我带兵的时候有一度不主张打人,做错了事怎么处理?立正,站在前面,两手左右平伸,两手指头各拿一张报纸,站一个钟头,手不准挂下来,只要低下来就要挨打。

你们去试试,站十分钟看看,保证要你的命。说起来我没有打人呀,但比打人还严重。

我们谈教育,讲人性善恶,都讲了,教育是改进人性,究竟应该严厉地处罚,还是只讲原谅呢?其中大有问题。

教育同人性有关系,你说一个年轻人犯了错误,是原谅他,让他自我反省改正?还是处罚他呢?这是人性的大问题,至于处不处罚,或让他自我坦白反省,很难下定论,要临机变通的。

总之教育是启发引导人性往好的路上走。如说完全只用爱心、只用自动启发的方法,除非教的是圣人。

清朝有一个很有名的大案,你们在书上大概读过。有个年轻人犯罪,做土匪头抢劫,被绑到刑场。杀头以前的老规矩,做官的要问,你还有什么话吗?

这个时候他提出来的,做官的要为他做到。

他说我想见我的妈妈一面。那应该,马上派人把妈妈接来,母子两个都痛哭啊。妈妈问说你还有什么话讲?他说妈妈你很爱我,我马上要死了,要离开你了,我要求吃你最后一口奶。

他妈妈解开衣裳给他吃奶,他一口就把妈妈的乳头咬掉了。他妈妈痛得骂他,他说我今天的下场就是你教出来的,我从小爱偷拿人家东西,你不阻止我,还鼓励我,说我那么聪明那么乖,让我认为偷人抢人是当然的,才会落到今天的下场。

所以我们从事教育的人,要怎么把人性教好,是个大问题,不要轻易下结论。像诸位老师那么尽心,昼夜关照孩子,可是对教育的方法、教育的诱导,向哪一条路上走,很值得研究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东方出版社

图片
——————————————————

当我还在童蒙的时代,等于现在小学三四年级的时期,就开始接受家庭和老师的督促,要读《孟子》了。

那时候读书,还要背诵得来,老师每天教一节,明天就要站在老师的前面一字一句地朗朗背诵上口,要背得很清楚很熟悉,不能有错,错了要受罚,甚至用戒方打手心。

当时并不注意内容的讲解,只要认得字,读得来,背得清楚。这一节背好了,老师再教第二节。

我们那时代称呼老师叫先生,并不叫老师。学工学商的老师叫师父,也不叫老师。

戒方就是上古时代所谓的夏楚,是老师们处罚学生的鞭笞。这种处罚很有用处,说句良心话,现在想起来,还蛮可爱的,并不像现代人所说的那样可怕,更不会有什么妨害自尊心等等麻烦的副作用。

当然,这些道理很难讲,只能说古今时代不同,思想、教育、观念等都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不过,过去历史上无论是哪方面的成功人物,差不多都经历过戒方式的严格教育,可是并没有妨碍他们的伟大成就和伟大人格。对吗?当然,过分的体罚我也是不赞成的。

——《孟子旁通》(梁惠王篇)东方出版社

图片
——————————————————

孔子说:小人不耻不仁小人是普通一般人,就是难堪,如果他没有碰到钉子,你没有给他难堪,他很难发现自己的缺点,也难改正自己的过错。你给了他难堪,羞辱了他或者使他见不得人,他才能够改得过来。

小人不畏不义你研究一般人的心理,纯用教化、用仁义之道让他学好是做不到的,那些仁义之道都是假的。一般人因为怕法律,怕社会不齿,因为有个在那里,所以才讲仁义。

孔子在《论语》中也提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人要有个可怕的东西在心里,在背后,才可以使他上进向善。宗教也是这个作用。

有个上帝,有个菩萨管着你,你就会乖一点。如果没有所畏,永远不会做好人,不会做好事。所以如要一般普通人做好事,一定要有个促使他向善的力量在后边才可以。

不见利不劝,普通一般人没有好处、没有利益可图,他不会干的。就是劝导他,教导他的方式。不威不惩,没有鞭子打下来,没有威武在他面前,没有惩戒,不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他不会改过的,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不见棺材不掉泪。

人很难有生而向善的,除非是菩萨,是圣人。

以上这四句话,古今中外一般人的心理都是如此。我们不要自以为自己是君子,不在其列,其实我们也包括在内。除了得道的、真正成就了的人以外,一般人的心理都是如此。所以这四句话在后世的老庄、《易经》中,大家都认为是帝王之学,统治的道理。

一个社会承平久了,不用严刑重法那就不得了。所以今天所谓的民主自由,是不是对人民有利益,这个制度是不是对,到现在还很难下定论。历史进入这个阶段,到处都在叫自由、民主,这个名词叫得声音很大,浪头也高得很,将来是不是走得通,会不会毛病更大,还作不了结论。

所以《易经》、老庄被人用得偏的时候,就是法治的思想;用得宽大的时候,就是儒家的仁治思想。教育的原理也是这样。

我经常说,我是主张用体罚的。体罚有什么不对?差不多该用的时候就用。

孔子这四句话的道理说得更清楚。换句话说,这句话就是群众心理学,用人之道也是这样。小人不耻就不仁,不畏就不义,不见利就驱策不动,不惩就不诫,所以他说有时候是小惩而大诫

譬如教育,有时候打两下手心,罚个站,打几下没有什么了不起。小惩而大诫,受一点小小的惩罚,他一辈子都记得要去做好人。所以人生的道理,太得意的时候,碰到一点倒霉挫折,如果你懂得《易经》,反而应该是好运气。

假设一个人永远在好运中,这个人就完了,他永远没有大的出息。所以小小地惩罚他,便不会做大的坏事,这反而是小人的福气。一个人没有倒过楣,便永远没有出息。

孔子怎么悟到了这个道理呢?断了脚趾学个乖,是孔夫子的因果观。他看到了噬嗑卦初九爻的爻辞,这个爻辞是屦校、灭趾、无咎,孔子说此之谓也,这一爻就是这个道理。

屦校就是我们台湾过去穿的木拖板。我们中国古人不穿鞋子,是穿木屐的。木屐外面加个边就叫屦校灭趾是穿着木屐走路,脚歪了一下,把脚指头碰伤、碰断的意思。

卜到这一卦,要去做生意会倒霉,会赔本。不过没有关系,伤一个小脚指头而已。虽然有些不顺,但还是小灾。噬嗑卦一路都是凶卦。初九爻是无咎,没有毛病,但人已经伤了,脚指头也断了,怎么还说是无咎呢?无咎不算是很坏的运气,还算是不错的。

由此,孔子悟到了人生的道理,虽然指头伤啦,这是小伤呀!不然这个人走路永远不注意,不小心。如果跌倒,或者中风了,变成半身不遂,那麻烦就大啦,就更糟啦!所以说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就是这个道理。

——《易经系传别讲》东方出版社

图片
——————————————————

“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这两句话,包括了一切人生的大道理。政治的大道理、做人做事的精义都在这里边。刚就是硬的,柔就是软的,刚就是阳,柔就是阴。

一个人有刚的一面,也有柔的一面。所以带兵的人要能恩威并济,恩是柔的,威是刚的。

但是这句话也要注意,太公《阴符经》说恩以生害你对他太好了,好到极点了,也会害了他。你看历史上反叛你的人,都是你对他最好的,都是你自己培养出来的,决不是敌人。敌人推翻不了你,每一个人事业垮掉,都是由于自己最亲近的人、最心爱的人发生了问题。

皇帝都是死在最亲近人的手中,一个人的事业,也往往败在自己最亲近人的手里。所以恩里就生害,害里就生恩。譬如父母教育孩子、骂孩子很痛苦,但是等他长大了,才知道你这打、你这骂对他多有用处。用痛苦磨炼人的教育,虽然当时他恨得要命,过后他会越想越对,就是害里生恩。现在你们教育孩子用西洋化的教育方法,我绝对不赞成,处处将就孩子,统统把青年人害了。

所以现在青年人没有几个有用处的,都是在温室里养的,终究很难有大用处。所谓刚柔的问题就是这样,恩里生害,害了孩子的一生;害里生恩,所以要置于死地而后生。

但是有时候太刚也不行,太柔也不行。要刚柔相济,恩威并用,才是立本者也。不过虽然知道刚柔相济,恩威并用,还要懂得变通趣时是懂得把握时代。

世界上的交情不是莫益之,就是或击之。无益于自己的,便打击。由这一方面看这个社会人生,也是很痛苦的。我们过去说过用人的故事,最初是感激你,后来变成你应该,最后变成了仇人,就恨你了。所以道家的《阴符经》就说,恩里生害,恩太多,对他太爱了,就会成冤家。

教育孩子,教育人,都是一样。现在实施所谓爱的教育,只有恩里生害,因为这个社会已经不对了。社会上恩爱、利害、善恶、是非本来都是相对的,但今天的人只想抓住恩爱、利益,忽略了利害相对、相生的道理。

——《易经系传别讲》东方出版社

图片

——————————————————

我的经验告诉你们,对孩子们不要这样溺爱,举一个小的例子给你们听。中国商业发展到今天,在历史上有名的大商人,一个是晋商,山西的票号很有名,第二个是安徽的徽商,扬州是安徽徽商的天下。

从古代到现在,徽商对文化、工商业发展的贡献,可说是第一位。

安徽朋友告诉我,安徽人很辛苦啊,对自己出身很感慨。你们注意听,重点在这里——“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古代的孩子是这样,父母对孩子用心培养,忍心把十二三岁的孩子送出来当学徒,绝没有像我们现在父母对孩子这样溺爱。

我们当年也是这样。像我十九岁离开家,十年后抗战胜利才短期回家,以后再没有回去过啊!也没有靠兄弟父母朋友的帮忙,都是自己站起来的。一个孩子要自立,只要希望他有一口饭吃,不要做坏事,出来做什么事业是他的本事与命运。

我也是十八九岁自己混出来的,我不是伟人,你看那些伟人们都是自己站起来的,没有什么教育,都是自学出来的。我再一次跟你们讲,不要只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在讲爱的教育,中国古文有一句话,恩里生害,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恩情,可是恩里生害,爱孩子爱得太多了,反过来是害他不能自立了,站不起来了。

现在没有时间,简单明了四个字,语重心长。你们不是要读古书吗?教孩子们读经,你们自己先要会。我以前讲话,只要说我这一番话是语重心长四个字就完了,不要说那么多。

话讲得很重,很难听,我的心都是对你们好,希望你们要反思。并不是叫你们不要爱孩子,哪一个人不爱自己的儿女啊!我也子孙一大堆啊!我让他们自己站起来。

图片

大家晓得我的孩子有在外国读书的,有一个还是学军事的,是西点军校毕业。不是我鼓励他,也不是我培养他,他十二岁连ABC也不认得就到美国去了,最后进入军事学校。

他告诉我:我不是读军事学校啊,我是下地狱啊!我就问他说,那你为什么要考进去呢?他说:爸爸啊,我离开家里时向祖宗磕了头,你不是说最好学军事吗?我就听进去了。街上的西点面包很好吃,所以我就想到读西点军校。但是好受罪啊!没有办法,他也是自立的啊!要靠自己努力出来的。

父母的行为,会影响到孩子。西方教育方法讲爱,但教孩子不能完全单纯靠爱心哦!我们的古书里有一句话要记得,四个字,恩里生害,父母的恩情就是爱,过分的恩情、过分的爱孩子,反而会害了孩子。

该严厉的时候严厉,不严厉的时候用爱,这是讲齐家的道理。有诚意、有正心。

我想告诉诸位,不管是做家长还是做老师的,都不要过度偏向于爱的教育,也不要偏向严厉,而是要先检点自己,反省自己。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东方出版社

图片

欢迎关注东方出版社官方账号

避免错过更多好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