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广听见内蒙古 | 社区奶奶接你放学!“共享奶奶” 点亮“一老一小”互助模式

图片

6月18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节目报道了:


“共享+”早已不是新鲜事。从共享单车、共享书店,到共享厨房、共享厂房,“共享”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对于许多上班族,一群被亲切地成为“共享奶奶”的长辈,为他们解除了接孩子放学的后顾之忧。

在内蒙古乌海市海南区第三小学门口,随着放学铃声响起,家长们纷纷望向走出校门的孩子们。几件红马甲在家长中格外显眼,她们是来自乌海市海南区拉僧仲街道华苑社区的“共享奶奶”。

奶奶们平均年龄近70岁,她们不光身体硬朗,还各有特长,退休后始终心系社区事务。此前社区在调研中发现,辖区有百余户双职工家庭存在接送困难,同时不少老人渴望发挥余热。今年4月,社区搭建服务平台、组织技能培训,推出“共享奶奶”项目。赵金秀正是“共享奶奶”志愿服务队的队员

赵金秀现在的年轻人上班特别忙,顾不上带孩子,我退休也没事干,我帮他们带一下孩子,我每天见孩子心里特高兴。

接到孩子是“共享奶奶”们任务的第一步。在孩子父母下班之前,孩子们会跟随奶奶,在社区或阅读、绘画,或聊天、吃加餐,主打一个孩子开心、家长放心。

学生家长赵先生:平时工作比较忙,然后总担心孩子放学后一个人在家不安全。现在有了共享奶奶,给我们减轻了不少的压力,觉得真的非常方便也很暖心。

共享奶奶不仅实现了“老有所为”“幼有所托”,还打开了整个社区的“共享家”。在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东钱湖镇清泉社区,58名老人组成的“共享奶奶”志愿服务队5年多来累计接送照料600多名双职工子女,让孩子父母能轻装上阵。

社区居民、学生家长:小孩子(看到奶奶)都很高兴,所以说共享奶奶对小孩子的付出,那个感情肯定是很真挚的。

社区居民、学生家长:头一次在这里感觉到有这样的感觉,就是更加像一家人在一起。

孩子们被“共享奶奶”照顾,也回报老人以爱和温暖。在乌海市华苑社区,孩子们会给奶奶们表演新学的节目,教老人操作智能手机;社区还定期举办“祖孙茶话会”,通过讲述一张张老照片里的故事,给孩子们带来生动的历史课。

华苑社区党委书记邢鑫:通过“老带小、小伴老”的互助型公益服务模式,为居民提供更贴心的服务,鼓励更多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在宁波市鄞州区文明办主任忻春意看来,“共享奶奶”这一“共享”模式让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社区文化蔚然成风。这样的“共享”,形式还可以更多样。

忻春意我们以全域“共享”计划,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常态化抓手,慢慢从服务者转型成了赋能者,真正实现了文明城市创建为民。


记者:总台宝音、内蒙古台董云静、绿   原、乌海市融媒体中心王江宇

编辑:董云静、赵晓艳

审核:孙雪梅

监制:和   岩


声明:奔腾融媒原创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