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邡市
家规家训线上展播
一则家训,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智慧,凝聚着家族的精神内核。那些镌刻在青砖黛瓦间的祖训,藏在长辈叮嘱里的教诲,如同永不熄灭的灯火,照亮着家族前行的道路。让我们走进什邡市家规家训展播,在字里行间与点滴故事中,感受家风传承的力量,汲取向上向善的精神滋养,让良好家风浸润心田,让文明新风拂遍什邡的每一个角落。今天,我们一同了解这6个家庭吧!
马祖镇陈德贵家庭
家规家训
孝无亲疏,爱无厚薄!
尊老爱幼,勤俭节约!
背景故事
陈德贵,中共党员,今年71岁,上有90多岁丈母娘,下有10几岁孙孙。每天都能在北京大道上看见他的身影,不管刮风或者下雨,都能一如既往的看见他。起初,以为他是在锻炼身体,后来知道他有一位90多岁的丈母娘生活在老家,原来是回去照顾丈母娘。据了解,陈德贵每周末都会列食谱清单,换着花样给她丈母娘做可口的菜肴,而且在吃饭时一直教育晚辈:长辈没动筷子,晚辈不能先吃,要给长辈盛饭。70多岁的陈德贵同志经常俯下身子、蹲在地上给丈母娘洗脚、擦手、擦脸。时常还能看见他搀扶丈母娘在院子周边活动身体,有说有笑。
蓥华镇廖永泉家庭
家规家训
总纲:忠君、孝祖、抚爱子孙
治家:勤俭持家、仁爱治家
做人:诚实做人、德善为人
敬畏:敬畏天地、敬畏法律、敬畏父母
诫备:色、金钱
背景故事
廖永泉,现任蓥华镇机关退休支部书记,镇关工委副主任,市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什邡报记者,德阳日报通讯员,市政协第七届政协委员,获首届什邡市文明市民称号等。
廖氏一族为当地大族,到廖永泉这一代,有兄弟姊妹7人,现四世同堂,子孙已达200余人,分布于什邡、绵竹、成都、宜宾等地。
廖家家规最早于咸丰元年(公园1857年)记于廖氏宗谱,虽无具体说明,但家族口口相传,廖永泉始终秉承家规、家训,治家育人,养育子女4个,均在各个岗位为民服务,特别是儿子,继承祖训,现任中共德阳市第九届党员代表大会代表。
雍城街道谢小秋家庭
家规家训
孝老爱亲传美德,家和心暖万事兴
家规家训
谢小秋一家5口原本在城市生活,为满足父母心愿参加城乡统建搬回箭台村。公公何有龙年事已高,记忆差常迷路,丈夫何道成便给何有龙佩戴儿童手表定位,何道成平时上班忙,便在午休时开车带父亲外出转耍。公公右眼失明后,谢小秋夫妻与姐姐悉心照料,清洗脓水、哄着洗澡理发。婆婆爱吃剩菜,谢小秋劝说无果,何道成就主动协调,既倒掉剩菜又化解婆媳矛盾,作为家庭的“润滑剂”,何道成兼顾多重角色,精心照顾父母,协调家人关系,让一家人和睦幸福,成为邻里羡慕的榜样。
什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陈章浩家庭
家规家训
常教代代为忠孝,每愿房房出圣贤。
漫说而今能裕厚,也因自惜可光前。
不辞辛苦修家谱,富贵儿孙望远传。
背景故事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家国情怀,如沐春风,《周氏家谱》由第二十九世传人,三舅父周宗孟先生撰写:周氏家族的祖训是“德,仁,厚,贤,勤,进,耐,忠,坚”即做人:品德好,谦虚,仁义,厚道,贤惠,要勤奋,进取,能吃苦耐劳,对国家要忠诚,对父母要孝道,做人要坚强。族规八条:笃忠贤,孝父母,睦家人,重教育,勤生计,恤贫困,彰公道,尚俭朴。家族精神,薪火相传:一个家族的繁荣与传承,离不开家风的熏陶。优良的家风,不仅可以培养出有品质的后代,更可以使家族声名远扬,历久弥新。
禾丰镇王古康家庭
家规家训
做人做事讲诚信,团结友善和为贵
尊老爱幼家兴旺,勤奋好学事业成
背景故事
1950年我满5岁,父亲在外帮人做工,多病的母亲带着兄妹3人和年迈的爷爷靠种田度日。我看到家中白墙上画着两片大烟叶,上面写着字,我好奇地问爷爷那是什么,爷爷指着说这是我家种叶子烟最好的记载,念道:某年某月,做大毛烟、大柳烟、尺寸,做工人。我不识字,也不明白其中含义,只是呆呆地看,爷爷看出我的心思,“想认字吗?”我点头,于是爷爷用黄纸写的字帖教我认字,若没有认对就用细篾条打手板心,并告诫我:“要长记性,人不识字会吃亏。从小就要勤快,养成好习惯。读书要用功,长大才有出息,才有饭吃。”现在回想起来,这番话一直印在脑子里,可称为最早的家训吧,告诉我耕读的重要性。
我七岁上了小学,将“读书用功”牢牢记住,虽然当时课本是老师用毛笔写的,用针线装订成册。书桌就是一块木板搁在土砖上,每天自己端着小板凳上课,这些都不影响我学习的劲头。学校是古庙(文昌宫)改建的,校内很多杂物,砖头瓦块、泥土到处都是,每周两天大扫除,师生全体总动员。我也和大家一起干,将杂物、石头、砖块捡到一堆,老师和大同学推的推、抬的抬,运到校外不远的荒地上。一天,我在家洗手,母亲见我有点不对劲,走近一看,小手红肿,指头破皮化脓,问明方知是在校劳动所伤。妈妈很心疼地给我洗擦,说:“不要怕,忍着把脓挤出来,洗干净、擦酒精、贴个蜘蛛膜,不沾水几天就好了。”我咬着牙、忍着剧痛没有哭。母亲用布条小心地给我包扎,看着我。我没哭,她却哭了,难过地说:“儿……儿子……好坚强……”这时我才真正地哭了,扑在妈妈怀里。当时情景印象很深,以后再用这种土法处理伤口,“坚强”的萌芽由此产生。
读书用功,遇事坚强,长大才有出息,才有饭吃。爷爷、母亲的话一直鼓励着我,最早的家教打上烙印。在校努力读书,在家砍柴、扯猪草,我养成了终身勤劳的好习惯。长大成人后明白一个道理:只要有双勤劳的手,就有饭吃,不会饿着;只要坚强就不怕苦难,就有动力,不怕别人欺负。多读书就懂得多,就受益,就进步。所以一个人在幼小时候接受的教育,受环境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是一生成长的基础。因为幼儿是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很敏感,记忆强,沁入心灵的教育终身难忘。
六年级高小毕业(1958年),时逢公社化3年灾害,国难家贫,我考上初中,没有升学读书的条件,伤心极了,抱着母亲痛哭一场。后来就参加了集体劳动,那年我13岁。有一天做工很晚回家,食堂端回的饭菜在桌上,我饿极了,端着碗大口吃起来。母亲心疼地说:“把你饿坏了,这点大就做大工活,吃力吧?”我不语,她接着说:“这年头,吃饭是头等大事,你没读成书我们都很难过。这屋头老的老,小的小,我又有病,你又没父亲了……你爸是个能文能武的人,十六岁就帮人做工,太累了,可惜不幸去世……我们没办法啊。你妹妹能读书就谢天谢地了。”爷爷鼓励我说:“不要灰心,想读书就自学吧。我也只读了点私学,还能手写毛笔字嘛。只要肯钻研,发奋吃得苦,自学也能成才的。”说着拿出一个层层包裹的东西,打开一看,原来是我们王氏族谱。许多字我不认识,爷爷便念给我听。这是我们祖宗插川后传承的家族史和辈分名单。赫然写在前面的家规:和善厚德,耕读传家,忠孝仁义,勤俭持家。这段家规至今印在脑海,可惜这本家谱在1978年遭遇火灾被毁。但我依然用这段话教育后人,并感悟到,农民离不开土地,要生存就靠劳动,勤俭才有积累,和睦才能兴家,只有读书才会进步,增长知识,改变命运。
在那难忘的岁月里(1950-1960年),父亲早亡,爷爷、母亲、兄长相继去世,我和11岁的妹妹成了孤儿,相依为命,吃食堂饭,按定量也无保障,只能以糠菜充饥。我没有升学,劳动人定量稍高点,妹妹读小学,我把细粮让给她,她让给我。每年3尺布票都互相谦让,从不争吃穿,互相体贴、关怀,度过了最艰苦的岁月。至今在上海落户的妹妹现在过得很幸福,也常提小时候的事。兄妹情深,终身难忘,精神支柱,苦乐共享。
在农村广阔天地里,经历了国家起步、发展到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历经坎坷,我兄妹依然坚强地生活着。满怀爷爷给我们的那份家风家教,不忘爷爷母亲的谆谆教导,坚持初心,明白做人。每当我最困苦、难支撑想放弃时,就仿佛看到在那艰苦的日子里,爷爷白发苍苍弯曲的身体,满身是泥,一双赤足,一犁一犁地在耕田。回想起他说的话:“要勤劳善良,做一个明事理、正直勇敢的人。”更想起母亲临终嘱托:“带好妹妹,要成家立业,做勤快人,走正道。家庭要和睦,照顾好自己……”幼时的记忆犹新,亲人的教导、寄托厚望,成了我做人的准则和责任,沁入我灵魂,造就了我的行为。尽管经历不同时期复杂的社会变迁,我始终保持着勤劳朴实的农民本色。时刻警醒自己:“勤劳致富,勤奋成才,不忘家训,明白做人。”家风家教对我一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渐渐地我年岁大了,我将这份家风又传给了我的子孙。我的两个儿子在这份家风的熏陶下,都孝顺有作为,一个上了大学,一个读了中专,都已成家立业,明白做人的道理。现在两个孙子已读大学了,全家8口人,分户不分家,相处和谐融洽,儿孙孝顺有加,做善事,讲奉献,勤劳俭朴,从不浪费,安居乐业,生活甜美。远在上海定居的妹妹从小受家风家教影响,与亲人同舟共济,与丈夫患难与共,成为贤妻良母,培养了一个很孝顺有作为的儿子。她儿子是部队团长,儿媳在市政府工作,孙子成绩优秀,孝亲敬老惹人喜欢,一家人其乐融融。
邱金敏家庭
家规家训
忠国怀仁,孝亲守勤;
崇学向善,俭以修身。
背景故事
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我的儿子从小便深受家庭熏陶,将勤俭节约、知恩图报的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每逢生日,他定会跪在母亲面前,仔细地为母亲洗脚,以最质朴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去年暑假,他用平日里一分一毫积攒的零花钱,买来布料,自学缝纫机操作技巧,一针一线,亲手为母亲缝制了一件饱含深情的衣裳。
这份珍贵的品格,源于儿子的爷爷——一位抗美援朝老战士的言传身教。爷爷一生恪守勤俭节约的生活准则,始终保持着热爱劳动、正直无私的高尚品格。每当回忆起那段烽火岁月,爷爷的眼眶总会湿润:"战场上,我和战友并肩作战,有说有笑。可突然之间,身边就没了声响,回头一看,战友已经倒下了......"说到这里,他总会点上一支烟,沉默良久后继续说:"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懂得珍惜,不能浪费,更要永远心怀感恩。"
遗憾的是,在疫情肆虐的日子里,爷爷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留下的"勤俭节约、爱国奉献、感恩图报"的家风家训,早已化作陈氏家族代代相传的精神瑰宝。这些质朴却深刻的教诲,不仅是家族的精神纽带,更是我们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的永恒见证,必将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
编辑:李欣莹
责编:彭俊生 张晓玲 牟娟
监制:彭晓英
总监制:蒋军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