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区特殊教育种子教师培训
为提升区域特殊教育水平,助力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发展,新都区教科院携手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于近日组织开展了融合教育种子教师专题培训。本次培训以“理解·接纳·支持——孤独症儿童的教育策略”为主题,邀请成都大学特殊教育系主任、香港教育大学博士莫春梅老师为主讲嘉宾,全区50余名教师参与本次活动。
融合之音:种子教师的使命与征程
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副主任、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赵晓玲在开场讲话中强调,随着医疗评估的进步,孤独症儿童的数量在逐渐增加,融合教育作为搭建理解的桥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她希望种子教师成为融合教育开拓者,通过专业培训掌握科学的支持策略,推动多元共生的教育生态,让孤独症儿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实践之声:一线教师的探索与呼唤
谕亭小学杨梅老师以“我与星孩的同心圆”为题,讲述了与孤独症学生小初的教育故事。小初因感统失调、社交障碍等问题,初入校园时面临诸多挑战。杨梅老师通过“表扬鼓励增强信心”“结伴帮助共同进步”“家校共育价值回归”三大策略,为小初搭建支持体系。如发现其朗读优势后,多次给予课堂展示机会,让他在掌声中建立自信;安排其担任小组组长,通过任务分工提升语言表达与团队协作能力。小初从“躲在被子里哭”到主动参与校园歌手大赛,点滴进步展现了融合教育的温度与力量。面对孩子升入中高年级可能出现的学业、心理及身份认同压力,杨老师的困惑引发了广泛共鸣,也凸显了持续专业支持的必要性。
专业引领:循证实践照亮前路
成都大学特殊教育系主任莫春梅老师带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特征与支持》专题讲座。她从专业角度解析孤独症“社会交往与沟通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及重复刻板行为”两大核心特征,结合“坚持摆放物品在左上角”“对特定声音敏感”等生动案例,帮助教师理解星孩行为背后的原因。莫老师强调,孤独症儿童如同“拥有不同操作系统的星球”,需以“正向视角”发现优势,如部分孩子具备超强视觉记忆与细节观察能力。
针对教师关心的干预策略,莫老师重点介绍了“结构化教学”,通过视觉提示、程序时间表、个人工作系统等方式,帮助孩子理解环境规则。如用“垃圾桶容量图卡”引导孩子合理倒垃圾,以“音量提示卡”规范课堂发言音量。她还分享了“循证实践”理念,强调干预方法需以科学研究为依据,结合学生个体差异调整策略。
互动研讨:共解融合教育困惑
“如何平衡孤独症学生的学业压力与心理压力?”“是否该告知学生其诊断结果?”培训现场,教师们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困惑。莫老师与杨梅老师结合案例一一回应,建议教师从“降低学业期待、提供分层任务”入手,通过“社交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自身差异。互动环节中,教师们还就“课间铃声引发的情绪问题”“食物刻板行为”等案例展开讨论,在思维碰撞中积累干预经验。
本次培训是新都区深耕融合教育、锻造专业师资的关键一步。从教师个体的温暖实践到系统化的循证策略,从真实困境的坦诚剖析到区域资源的强力支撑,特教种子教师们正以专业与爱心,为孤独症儿童编织更有支持力与希望的融合之网。当教育真正看见差异、善用科学、协同发力,每一颗“来自星星的孩子”都能在属于自己的轨道上,闪耀独特光芒。
(来源:新都区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