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伦敦谈判后一周了,中方仍拒卖军工稀土,中方提出的要求美国恐很难答应!
2025年6月15日,路透社报道称,中美在伦敦达成的贸易协议中,与国家安全相关的出口限制问题仍未解决,中国仍拒绝为美国军方供应商提供稀土磁铁出口许可。
稀土,这种被称为“工业维生素”的战略资源,再次成为中美博弈的焦点。就在伦敦第二轮谈判达成框架协议后,中方恢复了部分对美稀土出口,但明确表示军工稀土仍不在出口范围内,并提出两大要求:仅限民用采购,且需求必须合理。稀土为何如此重要?中方为何采取如此强硬的限制措施?
稀土是一组包含17种元素的金属,广泛应用于高科技和军工领域,例如半导体芯片、导弹制导系统、战斗机发动机等。中国是全球稀土资源大国,储量占全球的37%,产量更是占据全球的70%。
相比之下,美国虽然也拥有稀土资源,但由于开采成本高、环保要求严格,其国内稀土产业在上世纪90年代逐渐衰退,转而高度依赖中国进口。数据显示,美国每年稀土需求的80%以上来自中国。
自中美贸易战以来,稀土问题屡屡成为双方博弈的关键节点。2018年,中方将稀土列为战略资源,强化出口管控,精准打击了美国的高科技和军工产业。
此次伦敦谈判后,中国虽恢复了对美发放稀土出口许可证,但设置了两个重要限制:第一,出口仅限民用,军工稀土仍被严格禁止;第二,采购需求必须合理,由中方掌握判定权。
中方这一策略有效避免了稀土被用于对华不利的军事领域,同时设置许可证有效期为6个月,进一步掌握了谈判主动权。
对于美国而言,稀土供应受限无疑是一大难题。尽管美方试图通过重启其国内稀土产业、研发替代技术以及寻找第三方供应商来缓解压力,但短期内效果有限。美国唯一的稀土矿——加州芒廷帕斯矿,产能不足且加工能力有限,而澳大利亚、日本等国也未形成完善的稀土产业链。技术替代方面,由于稀土的独特物理性质,目前尚无完全可行的替代方案。
中方的稀土限制不仅是经济策略,更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量。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稀土在国际供应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通过管控稀土出口,中方在中美贸易谈判中掌握了更多主动权,同时也保护了自身的资源安全和技术优势。
未来,稀土问题或将继续成为中美谈判的核心议题。美方开出条件:将放松所有出口管制,换取中方放行稀土出口。但目前,美国并未解除对芯片等产品的封锁,中美在关键资源领域的博弈仍在持续。
稀土,这一小小的元素,正在撬动中美两国的大国博弈。未来的谈判中,稀土问题将如何发展?全球供应链又将如何调整?我们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