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蜘蛛网行动”对我军启示分析

图片

2025年6月1日,乌克兰对俄罗斯境内多个空军基地实施精确打击,打击纵深超过500公里。乌克兰安全局声称摧毁或击伤41架俄军轰炸机、侦察机和运输机等,尽管这一数字尚有待核实,但其行动的战术构型与突防效果让人震惊。乌军并未依赖传统空军,而是依托多平台联动、系统渗透与节奏控制,首次实现了对大国战略空军体系的有效穿透。此次行动远非一次普通的纵深打击,而是对一种新型智能化、非对称作战样式的实战验证,这场由无人作战平台主导的打击,突破了依赖静态部署、平台性能堆叠与火力密度构建的传统空防系统,其作战逻辑已然清晰地指向传统空防模式的“结构性疲软”,对各国空防体系在韧性、分布性与动态应变能力方面提出了一定警示。

一、事件概述——深度突防直击俄军战略空军节点

此次代号“蜘蛛网行动”的打击主要针对俄罗斯承担远程打击与空中监视任务的核心空军基地,包括佳吉列夫、伊万诺沃、别拉亚与奥莱尼亚基地,意图削弱俄空天力量的战略投送能力。

该次行动的部分打击效果主要体现在:

奥莱尼亚基地:约4架图-95MS轰炸机与1架安-22运输机受损或被毁;

图片奥莱尼亚空军基地受损乃至被摧毁的图-95MS

别拉亚基地:至少3架图-95MS和3架图-22M3遭受攻击。

图片停放在别拉亚空军基地主停机坪上至少3架图-95MS和1架图-22M-3被击中

图片3架停放在别拉亚空军基地爆炸物警戒点的图-22M-3轰炸机被击中

此外,还有多处维护、调度与后勤设施遭攻击,显然乌军意图破坏俄空军的常规出动能力。

此次行动是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乌军针对俄军打击最为集中、规模最大、最具系统性的远程突袭之一,不依靠轰炸机编队,而是以无人平台密集、联动打击破坏俄空中节奏,成本低廉,但效率却高。

二、作战构型与突防逻辑——多点渗透与远程饱和打击结合

(1)利用小平台构建轻量化“任务适配型”打击体系

结合公开情报与现场图像分析,乌军在此次行动中使用的作战平台包括FPV无人机与定制四轴飞行器,其中:

FPV无人机:飞行速度快,且机动性强,主要对飞机、油库、雷达等关键点目标实施自杀式攻击。无人机的具体型号未见披露,结合乌克兰本土制造的FPV型号推测,其有可能为时速高达200公里的狼人(Werewolf),或者时速超过160公里的毒刺(Sting)无人机。

有消息称,乌克兰对FPV无人机进行了改装,使其具备远程导航、自主或半自主制导以及增强有效载荷投送能力。

图片乌军准备阶段的无人平台

定制四轴飞行器:可能携带高爆弹头实施垂直打击,通过数量与频次实现对敌防空系统的感知扰乱与资源牵制,或者携带干扰设备或烟雾装置混淆俄军防空系统。

(2)多战区协同与深度穿透

乌军在行动前将无人机藏于俄军基地附近的货运卡车和移动木屋中,并为每辆卡车配备了远程控制系统,包括可伸缩车顶,以便无人机能够悄无声息地秘密发射,由此在行动时避开俄军的传统边境防空网。此次行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为深度伪装,部署周期长达18个月,通过民用伪装隐蔽接近俄战略目标;

其二为同时发动,行动伊始,117架无人机在不同方向、不同空域同时起飞,乌军操作员利用视觉反馈和疑似GPS辅助,引导这些无人机几乎同时形成对俄军分布在俄罗斯广大地区的几大基地的多轴饱和打击;

其三为系统协同,部分无人机配置电子干扰模块,并引入AI目标识别与战场指令调度系统,增强协同与突防能力。

显然,乌军这种打法的核心逻辑在于依靠复合化、任务分层、路径多样的无人集群,完成了对俄军的多战区协同穿透行动。

三、对我军的启示分析

乌军此次行动说明,就进攻而言,资源有限的中等国家,无需依靠传统空军,将基于小平台的作战构型与有效的突防逻辑与方式相结合,亦可能实现深度穿透,就防御而言,距离与纵深已不再是保证空域安全的可靠屏障。并且乌军所采用的新型复合突防形式,与行动前的长周期隐蔽内向渗透布局方式均需引起我军关注。我军可在进一步优化战略基础设施分层防御体系,加强应对低空无人机等威胁能力的同时,围绕如下几点开展工作,以更为有效地防范此类风险。

(1)打造具备“节奏韧性”的动态防御体系与机制

其一,加强指挥所、雷达站、调度节点等关键设施的抗毁性与快速重启机制,注重冗余设计;

其二,推动机动式野战指挥所、备用机场控制节点、替代通信线路的布局,强化“系统中枢”的临时接管与快速顶替能力;

其三,加强机场、雷达站的频率跳变、抗电子干扰能力,并强化运用电磁压制、伪装目标与智能干扰节点布设等方式,干扰对手决策,反向打乱其打击节奏。

(2)深化“打链破网”作战理念

结合乌军所采用的“干扰-诱骗-打击”一体化的复合作战链可知,未来对抗的关键在于体系对抗,我军需加强保护整个决策与反应链条的同时,深化干扰、破坏对手整个“作战链条”的能力建设。

进一步构建多维感知体系,建设“潜在对手作战链图谱库”,训练AI识链、识构型,并结合“识链破链”演习演练,强化我军快速识别对手突防体系中的关键节点与协同构型,以及突防形态,明确其打击逻辑与战术节奏的能力;

打造能够专门摧毁对手指控节点、感知平台等的武器装备,灵活部署并运用分布式、机动化打击力量,以能够摧毁对手“作战链”的发现端;

围绕高风险方向和关键时间段,提前构建识别-决策-打击闭环,使我军作战系统可一键触发、高速闭合。

(3)防范潜在对手的内向渗透与隐蔽部署风险

乌军历时18个月,将117架无人机与数量不详的操作人员渗透至俄罗斯境内,并完成控制系统布局,这已然说明传统的所谓“纵深安全”概念已经有所滞后,因此我军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加强防范:

一方面,需在机场、雷达、仓储节点等纵深要地构建多级反内向渗透感知网络,并强化我军战略设施周边的无人机监测、人员行为异常检测等非传统威胁预警能力。

另一方面,需加强对物流、建筑施工、通信频段等非军事领域中的战备渗透线索识别机制。

此外,我军还需推进军地协同反渗透体系建设,加大对存疑的所谓“科技外包”等的审查和封控力度,尤其需加强对无人机、遥控终端、信号中继等易于被进行民用伪装的装备的巡检频率。(北京蓝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