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基山的空气依旧清冷,台面上却是刚刚融化的坚冰。
2025年6月,加拿大卡纳纳斯基斯G7峰会期间,一个原本几乎被认定为“外交死亡线”的双边关系,突然掉头。印度总理莫迪与加拿大新总理马克·卡尼在山间会面,并达成一致:两国将互派大使,恢复高专级别外交交流。一个月前还水火不容的加印关系,在一场山间闭门会谈后,宣告“破冰”。
但这份“重启”,究竟是基于互信,还是一场面子工程?是迈向未来,还是选择性遗忘?
从枪声到逐人,加印陷入“外交冷战”
这场风波源起2023年夏天。加拿大籍锡克分裂主义者哈迪普·辛格·尼贾尔在不列颠哥伦比亚一座锡克庙外遭枪杀。加拿大时任总理特鲁多在未出示司法证据的情况下,公开指控“印度政府直接介入暗杀”,并驱逐印度大使。印度随即反制,封杀加拿大驻印使团的线下业务,宣布对加方外交官“审查备案”。
这一连串动作几乎将加印关系冻结:双方仅剩大使馆最低限度人员维持日常事务,加拿大在印度除新德里外的所有领事服务全面暂停,大量印度裔加国公民陷入“签证与护照更新荒”。
贸易亦受重创:2023年双边贸易额为90亿美元,直接涉及数千家印度外包企业、汽车零配件工厂与加拿大农业出口企业。外交僵局横亘其中,打击的不止是官员行程,还有跨境供应链。
特鲁多出局,卡尼上任,关系重设窗口出现
2025年1月,特鲁多因内部党争与外交风暴黯然下台,随后曾任加拿大央行行长、联合国经济顾问的马克·卡尼接掌总理大位。他上任伊始便释放出“修复主义”信号,将经济恢复与外交稳定列为优先任务,首批目标正是印度与中国。
本次G7峰会前夕,卡尼以东道主身份邀请莫迪参加,并特意安排在风景宁静、媒体隔离的山间度假村举行闭门会晤。现场没有旗帜交叉,没有联合新闻发布会,甚至无会议实录公开。但结果明确:双方将重新互派高专,恢复大使级往来。
“这是基础性的一步,是必须进行的直接对话。”卡尼在会后表态,“我们坦诚交换了关于执法、跨国压迫的看法。”
莫迪转调风格,“人权争议”成隐线焦点
面对卡尼主动递出的橄榄枝,莫迪也罕见展现柔和姿态。在谈话中他强调“加印皆致力于民主价值”“两国关系在多个领域都极其重要”。这与其在2023年怒斥加拿大“包庇分裂恐怖势力”的姿态形成明显反差。
但现实并未彻底缓和。就在加印元首会面的同时,加尔加里街头锡克族人举行集会抗议,左翼新民主党发声明指责卡尼“无条件接纳莫迪政府,等于背弃人权与法治”。
尤其被指出的是,加拿大前新民主党领袖贾格米特·辛格(锡克族)曾被曝为印度政府监控对象,引发加拿大情报体系内震动。而卡尼对此避而不谈,只以“当前仍有案件在司法审理”为由未回应是否在会谈中提及尼贾尔案。
美印关系“低调处理”,加国前任高调碰壁
值得玩味的是,美国情报机构去年也曾指控一名印度特工试图暗杀美籍锡克分裂分子,但美国政府低调交涉、未公开施压,反而在幕后维护与印度的战略关系。反观特鲁多当年的“直接开火”,不仅未获西方盟友支持,反被印度以“干涉内政”反击,在印加实地外交反遭围堵。
卡尼显然从前任的“高调碰壁”中吸取教训。此次他并未在任何公开场合点名尼贾尔案,也未提“跨国暗杀”四字。他选择的表述是“互信、主权与尊重”,刻意弱化争议敏感度,改用更容易被接受的修复性话语。
这不仅是政治策略,更是现实压力的倒逼:加印间大量商业、教育、移民流动迫切需要恢复,而在美欧因地缘冲突内耗加剧的当下,加拿大孤立印度无异于自断一臂。